跳到主要內容

12天飛5國的血汗班表,疲勞航班把華航機師逼上罷工路

以華航機師為主的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以下簡稱工會)5年前成立, 2015年4月即以88%同意票通過第一次罷工投票,當時訴求為改善外站津貼和服務年限
服務年限未滿前就跳槽,需繳高額違約金。

規定等;華航立即出面協商,也同意工會部分訴求,並表示其他訴求可留待後續團體協約

工會以約定勞動關係及相關事項為目的所簽訂之書面契約。

再來談,成功化解第一次機師的罷工危機。

3年過去,工會和華航前後開了18次團體協約卻都沒有具體進展,讓工會忍無可忍,去年(2018)8月第二度舉行罷工投票,最後以85%投票率、97.7%的高支持率取得合法罷工權,預計當年中秋連假進行罷工。不過,最後華航分會與2016年成立的長榮分會
全名為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長榮分會。2016年梅姬颱風期間,長榮不顧風雨過大,要求組員硬飛,引發長榮機師不滿,遂成立分會。

經資方積極溝通,並強調一年內將針對工會的21項勞資爭議項目繼續協商,讓工會二度壓下罷工決議。

不過,「無止盡的協商」一再循環,令工會成員不滿,2月1日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臨時會員代表大會無異議通過決議,重啟華航分會罷工行動,2月8日凌晨宣布於當日6時開始進行罷工。工會並發布「給旅客與社會大眾的一封公開信」說明,罷工是痛苦且別無選擇的決定,「過去幾年,幾乎每年都有長程航班的機師,在國外外站隔夜時於飯店猝逝,我們真正擔心的是,假如,哪一天,這樣的悲劇不是發生在旅館,而是發生在駕駛艙,我們不敢想像會有多麼不堪設想的後果⋯⋯」。
工會此次提出的5大罷工訴求,包括:
1.改善疲勞航班
2.升訓制度透明化
3.保障本國機師工作
4.禁止對工會會員打壓;撤換不稱職主管
5.比照長榮保證第13月薪資
航空業外籍機師習慣領「雙週薪」,一年52週領26次,但台灣習慣領月薪,26次雙週薪則演變成13次月薪制度。目前華航第13月月薪為底薪,非全薪。

領全薪。

其中,改善疲勞航班,是工會首要爭取的條件,不僅是鑑於自己的權益,更是訴諸社會大眾的安全保障。
63小時飛到病,提出疲勞報告也無效
究竟,華航機師的例行飛行有多「疲勞」?
一名華航林姓資深機師接受《報導者》專訪時提到,自己去年曾經有過這樣的班表:12天內在台北桃園、澳洲布里斯本、紐西蘭奧克蘭、印尼雅加達、英國倫敦5個國家裡、來回共飛8趟單程,總計飛時共約63小時,中間僅有2個全天
凌晨0點到晚間12點。

休假。

Fill 1

華航班表讓機師過勞。(AP /Jerome Favre, File/達志影像)

12天「兩長班(單趟飛時超過8小時)、一短班」結束後,雖然月底有連續9天的休假,但林姓機師說,「因為時差和連續出勤,等不到月底的長假休息,就已經累到感冒而無法上後續的班。我也曾向公司提出『疲勞報告
Fatigue Report,機師若覺得哪些航班有疲勞狀況而影響飛安時,可以寫報告給公司參考,做為改善依據。

』,公司雖表示會進行調整,但類似的情形卻一再發生,」他無奈說。

讓機師精疲力竭的還有一種「夜上海」貨機班表。從空服員轉戰華航機師的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常務理事陳蓓蓓解釋,所謂「夜上海」便是,大約晚上9點從台北搭車到桃園機場報到,貨機晚上11點左右從桃園起飛,飛抵上海裝卸貨約3小時後返航;但通常會因為上海調度問題延後,等回到台灣下班常已經是早上7、8點,工時動輒超過10小時,「每次飛完這個班,下班時總是體力耗盡。」
此外,「833班次」曼谷來回航班也是惡名昭彰的疲勞航班。另一名機師透過工會對《報導者》表示,執行833班次勤務,凌晨5點就要到公司,當日來回工時超過連續10小時,這個航班中,空服員可以在飛行中輪休,但機師只有2位,必須保持連續10小時專注力。
該機師說,有一次待命期間,他在晚上11點接到電話指示,要「抓飛
若正規排班組員因生病、遲到等狀況臨時無法出勤時,便由公司指派待命中的組員臨時替補。

」隔日的「833班次」,他跟另一名機師都一樣,再睡不到5小時就要立刻報到上班。「公司規定待命又不能拒絕,否則會受到懲處,反映給公司組員派遣部,只得到『一切合法』的回應。」

外站津貼多2塊美金,住宿早餐卻收回
華航機師平均收入約在新台幣25至40萬元間,被視為高薪行業,但近年工作環境日異惡化,在英挺帥氣形象底下的血汗,往往更不容易被社會看見、或引發民眾共鳴。
華航人員透露,華航近年為了不給外站津貼,便增加外籍空服員、盡量不排給加入工會人的班;外站旅館愈住愈郊區,甚至原本住宿飯店含早餐也取消,飛外站的機師,有時找地方吃飯都成問題。
3年前華航空服員罷工成功後,機師的外站津貼和空服員一樣從每小時3美元提升至5美元,看似福利同步提升,但林姓機師表示,除了飯店早餐被取消外,華航更以交通較為便利為由,將機師下榻的飯店從市區改到機場附近,外出用餐極為不便,「像是雪梨機場的外面,真的一片荒涼,」他自嘲,「托華航的福,我現在對各國的機場便利商店都很熟了。」
除了改善過勞,工會要求的是更嚴謹的酒測程序
華航機師前兩次喊要罷工最終未執行,這次真的出手,資方強硬態度是最大原因。罷工前夕,華航董事長何煖軒接受訪問時便強硬直言,機師罷工就是要錢,「但不能把罷工當作提款機。」工會則多次澄清,飛航安全才是最主要的訴求,他們最重要的訴求就是希望改善疲勞航班,希望長程航班8小時以上能派遣3名機師、12小時以上派遣4名機師。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研究員陳柏謙強調,從去年8月至今,華航資方跟工會開了5次協調會、1次談話會還有無數次的「非正式溝通」,不但沒有任何進展,資方在過勞議題上態度「寸步不讓」,工會逼不得已,才重啟罷工。
工會表示,現行副駕駛升訓制度相當黑箱,不但排序分數不公開,機隊加分比重過高也造成選訓結果容易隨主管個人喜好而改變;而華航去年開始停招本國籍培訓與CPL機師
自費去國外受訓取得飛行駕照。

,也被工會視為一種想透過增加外籍機師人數稀釋本國機師,藉此打壓本國機師的手段。

至於,華航對於此次與工會協商破裂,一度指出是因機師工會要求華航放寬機師執勤前酒測規定,工會則強烈反駁,指工會要求的是更嚴謹的酒測程序——呼氣酒測儀器應依儀器製造商及國際度量衡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Legal Metrology) 標準時程定期每30日校正,非如現行方式,由地勤人員使用近一年未校正過的儀器施檢——而非放寬(指容許酒測值不為0),並強調此次罷工訴求跟酒測毫無相關。林姓機師不滿地說,疲勞駕駛跟酒駕一樣嚴重,「華航那麼在意酒駕,為何就不重視疲勞航班?」
兩大航空「誠意」之別
不同於半年前,長榮與華航分會串聯,這次發動機師罷工只有華航,長榮並沒有跟進。長榮機師、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理事長李信燕認為,關鍵在於資方的態度差異。長榮確實也面臨機師人力不足的問題,但長榮有釋出想逐步改善的意願。此外,長榮也已經落實調整FOQA
飛航操作品質保證(flight operations quality assurance),像是飛機的行車記錄器,能記錄每次飛行的詳細數據,航空公司可依據此系統做安全趨勢分析。

規定、開放每次飛行紀錄給機師自行瀏覽等,資方的具體作為讓工會認為確實有誠意解決問題,而沒有走上罷工一途。

此外,若拿國內兩大航空華航跟長榮相比,不在此次訴求裡的年終獎金也大有差距。長榮機師今年(2019)發放4個月底薪的年終獎金,華航則是所有同仁(不分機師、空服員、地勤等)統一先給2.7萬元,再根據考績發放不同比例年終,考績優等約可拿到0.9個月底薪的年終獎金。若以機長約9萬多元的底薪(若加上津貼,每月薪資約快40萬元)來計算,長榮機長年終獎金可比華航機長多約30萬元。
Fill 1
Fill 1

補充說明:以上表格中,本表的華航(機師)工會訴求,已更新為第二次協商(11日)的說法。8日開始罷工抗爭時,關於疲勞航班訴求本為執勤時間(FDP,含報到和報離等準備工作時間)8小時3人派遣、12小時4人派遣。

航空業勞動改革,台灣晚韓國10年
就民航局相關法規「航空器飛航作業管理規則(AOR)」來看,這些第一線機師的勞動情況都完全合乎規定,但不違法是否代表就沒有飛航安全疑慮?
針對國內首次航空業機師實質罷工,勞動法專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教授邱駿彥指出,《勞基法》所提供的勞動條件保護已經是近乎失能的角色,政府和企業都把《勞基法》當作唯一標準,甚至企業會批評《勞基法》沒有彈性,但《勞基法》本來就是最低標準,企業所謂的彈性應該是建立在優於《勞基法》之上才對。
邱駿彥也指出,若拿同樣亞洲的日本和韓國航空業相比,其勞動條件像是工時、外站津貼、安全維護等都比台灣好太多。日本團體協約經驗有4、50年運作經驗;韓國則是20年前工會開始抗爭,直至10年前勞資關係才開始趨於穩定,「可以說台灣現在跟10多年前的韓國處境一樣,但我們應該不需要花到10年。」不過,他強調,台灣能不能做到穩定的勞資關係,關鍵還是在政府態度夠不夠中立,「台灣政府若一直傾向資方,(改革)就會走慢一點。」
很多人覺得機師領高薪還要罷工是不知足,邱駿彥直指這是錯誤的觀念。機師高薪是相對國內其他職業,但跟其他航空公司相比,華航機師算是低薪。而這次罷工很重要的訴求是改善疲勞航班,若最後罷工成功,不但可能帶給其他工會動能,對航空飛安來說也絕對有具體改善。
邱駿彥表示,機師罷工在國外是很常見的事情,政府和人民都應該要持平看待。勞動部目前為止都沒有針對華航機師罷工有表態,他也呼籲勞動部,只要是合法罷工,勞動部都應該站在勞工權益上,出面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勞動觀念,而不是把所有社會責任都推給機師。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