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一書序曲〈當我在美茵河畔想起德國〉,經春山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內文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相較於大家所熟知的德國大城柏林與慕尼黑;法蘭克福除了機場、書展與法蘭克福學派之外,似乎缺乏讓人辨識與記憶的關鍵字。然而,法蘭克福不僅被認為是西德時期的真正首都,也是六八革命年代的反叛首都,法蘭克福所走過的歷史與不斷綻放的風流人物,不但累積了自身的厚度、也凝煉出德意志近現代的文明與蒼涼。
作者蔡慶樺曾任駐外交部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已然將法蘭克福視為家鄉,他結合自身政治哲學的背景、廣博閱讀及實際的生命經驗,帶領讀者從這座城市的肌理凝視德意志的重要命題,思索法蘭克福為什麼是法蘭克福,德國又為什麼是德國。
開始重建一個國家;他們不願提起戰前的一切,他們的下一代在戰後的成長過程中,不曾在學校教育或家庭飯桌上知道那一段歷史。法蘭克福的哲學家霍內特(Axel Honneth)稱那段時間為「你不問,我們不說」,或者如另一位哲學家呂博(Hermann Lübe)所說:「以緘默做為溝通」(Kommunikatives Beschweigen),以使自己順利地從第三帝國的子民轉化為共和國公民。
的青年們要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時代。他們經歷了德國戰後快速重建、經濟成長的年代,他們的父母們經歷過戰爭,不願面對戰爭罪責問題,只希望冷處理納粹那12年,在經濟發展中尋求國家的出路;可是1967年這本書在德國問世後,學生們開始不滿自己活在一個讓人窒息的社會。他們不再願意留在單向度的生命裡,想在那個充滿鬱悶之氣的年代找到新的可能。他們質問上一代,挑戰上一代的一切政治決策:越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冷戰,對納粹過往的沉默。
(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