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那些勇於為世界指路的人──當我在美茵河畔想起德國

【精選書摘】

本文為《美茵河畔思索德國:從法蘭克福看見德意志的文明與哀愁》一書序曲〈當我在美茵河畔想起德國〉,經春山出版授權刊登,文章標題、內文小標經《報導者》編輯所改寫。

相較於大家所熟知的德國大城柏林與慕尼黑;法蘭克福除了機場、書展與法蘭克福學派之外,似乎缺乏讓人辨識與記憶的關鍵字。然而,法蘭克福不僅被認為是西德時期的真正首都,也是六八革命年代的反叛首都,法蘭克福所走過的歷史與不斷綻放的風流人物,不但累積了自身的厚度、也凝煉出德意志近現代的文明與蒼涼。

作者蔡慶樺曾任駐外交部法蘭克福辦事處祕書,已然將法蘭克福視為家鄉,他結合自身政治哲學的背景、廣博閱讀及實際的生命經驗,帶領讀者從這座城市的肌理凝視德意志的重要命題,思索法蘭克福為什麼是法蘭克福,德國又為什麼是德國。

2012年某個上班日的早上,我將踏入辦公室時,一位同事在大門口抽菸,看到我便遠遠地喊著:「法蘭克福!」當下我便知道,自己將在幾個月後被派至法蘭克福,但當時並不知道,等待著我的是什麼樣的一座城市。
2013年初,我來到美茵河畔工作、長居,直到2018年夏天告別。這些年來,這座城市給予我的一切,比我原來所預期的多得太多。這座城市,有太多有故事的人曾在這裡生活。這裡所累積的生命故事與歷史厚度,絕不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大都市遜色。而我的生命,也在與這座城市的對話中,愈來愈厚實豐富。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認識了形形色色的法蘭克福人,大部分法蘭克福人都愛著這座城市,雖然他們對於這座城市也有各式各樣的批評,然而,基本上都還是地方愛國主義者(Lokalpatriot),也就是說,以一種如同愛著國家的心,愛著這座城市;甚至,比愛他們的國家更愛他們的城市。
要理解德國,不可能避開法蘭克福
某次,我與朋友在酒吧裡看足球,為法蘭克福和諧隊加油。在中場休息時朋友說,法蘭克福在德國人的心中形象並不太好,很多人覺得這並不是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如果你問德國人,是否來過法蘭克福,大部分人可能會告訴你,來過,但不算真的來過,因為他們都只認得機場。此外,許多人也認為法蘭克福是罪惡的城市,賣淫、毒品、賭博、竊盜等罪行塑造了這座城市的醜惡面貌。當然他們有道理,這裡在統計上始終是德國犯罪率最高的地方,但我們還是為法蘭克福抱不平,法蘭克福確實是這樣,但法蘭克福不只是如此,還有更多的面貌等待探索。於是,我有了這個想法:來寫一本談法蘭克福的書,談這裡的人、歷史、思想、政治、文化。
但這本書不只關於法蘭克福,而是透過這個美茵河畔的都會,去看百年來的德國歷史。這個城市裡曾發生過的正義與不義之事,那些宿命,那些鬥爭,正是這個國家的縮影。要理解這個國家,不可能避開法蘭克福。
於是便有了這本法蘭克福之書,這本在美茵河畔談德國之書。
法蘭克福是屬於全世界的城市。不只因為這裡有5成市民來自外國或是移民第二代,不只因為歐洲央行及全球的大銀行都在此,還因為這裡產生了影響全世界的文化力量。法蘭克福之子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留下的文學遺產,是德國、歐洲,以及世界文化史的瑰寶。百年來法蘭克福大學所培育的思想家們,也影響西方學術發展的走向。哲學家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在此寫了他大部分的作品,堅持民主憲政的價值,從哲學角度論述歐盟的價值,並永不停歇地對抗保守主義與任何政治激進主義。為了感謝這座城市,他甚至將其手稿與藏書都捐贈給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也是屬於全德國的城市。法蘭克福曾有機會成為聯邦共和國的中心。戰爭剛結束時,西德政治家與人民討論如何重建德國的一切,包括建都。當時首都的候選名單上有4個:卡塞爾、波昂、法蘭克福與斯圖加特,柏林因為被社會主義勢力包圍,不可能做為首都。這4個城市裡,卡塞爾被全面炸毀,比法蘭克福更處於廢墟狀態;斯圖加特的財政相當困難,近乎破產。真正被認真考慮的城市只有法蘭克福與波昂。法蘭克福的財力、地理位置、腹地都是一流,當時的市政府也開始著手規劃未來首都設於此地時必須發展的基礎建設,而當時像個鄉村、現在仍像個鄉村的波昂──法蘭克福人認為,其唯一的優勢就是聯邦總理阿德諾在那裡有個小房子。
因此,在討論首都地點時,基民黨支持波昂,社民黨支持法蘭克福,而黑森邦的基民黨也支持法蘭克福,形成兩城對決的局面。最終,老總理還是發揮了影響力,讓波昂成為聯邦共和國首都。可是對於法蘭克福人來說,即使不是政治中心,銀行使這裡成為金融中心、大學使這裡成為學術中心,美茵河畔的這個國際都會才是他們心中真正的首都。
然而,也有一些法蘭克福人在這座城市表達了他們的恨。那是法蘭克福的60年代。那個年代在德國興起的新左派,以西柏林及法蘭克福為重心,發動了一場席捲全德的學生運動。這場運動,不只是政治改革的呼聲,還是自我思想、生存方式的革命,以及對上一代的價值觀及歷史觀發出的挑戰。其影響之大,即使在50年後的今日,人們還是無法忘記那個夏天所發生的一切。
六八世代對四五世代的質問
1945年戰爭結束後,存活下來的德國人被稱為四五世代,他們戰後唯一的目的就是重拾正常生活,在英美法蘇占領下,拋棄國家主權,從零點(Stunde Null)
源自軍事上的術語,借指二戰結束後德國陷入歷史的終結與一切的開端,整個精神和物質世界都必須從零開始。

開始重建一個國家;他們不願提起戰前的一切,他們的下一代在戰後的成長過程中,不曾在學校教育或家庭飯桌上知道那一段歷史。法蘭克福的哲學家霍內特(Axel Honneth)稱那段時間為「你不問,我們不說」,或者如另一位哲學家呂博(Hermann Lübe)所說:「以緘默做為溝通」(Kommunikatives Beschweigen),以使自己順利地從第三帝國的子民轉化為共和國公民。

可是,真的能那麼順利嗎?你不問,我們不說,答案就能自動浮現嗎?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 於1960年回到放逐她的祖國時,見到崩壞的戰後德國,以及崩壞的戰後德國人。她在〈來自德國的報導〉(Bericht aus Deutschland)中寫著,她看到「有生命的鬼魂」四處遊蕩。這個敘述如此傳神,那徒有生命的活死人在戰後的廢墟流竄,背負著難以擺脫、也不願擺脫的戰爭之罪,只想沉默地安度餘生。
可是到了60年代,那些上大學的人是希特勒政權將垮、或者終戰後才出生的,他們是乾淨的一代,但卻在轉型正義未被徹底實踐的情形下,必須一同背負納粹罪名。上一代雖然不說,但他們終究提出了尖銳的質問,德國所犯下的那些錯誤,誰應該負責卻又沉默了。在這樣尖銳的質疑中,青年們不願意沉默,許多人走向了左派道路。
這60年代的世代,希望克服之前的歷史,讓一切重新洗牌,青年們反抗的不只是全球資本主義化,還針對德國未能處理的納粹過往發出憤怒之聲。學生們衝到教授面前,怒吼「長袍之下,腐朽千年」(Unter den Talaren – Muff von 1000 Jahren),表達他們對上一代、尤其是其政治錯誤的不滿。納粹官方宣傳語中,常稱第三帝國為「千年帝國」(Tausendjähriges Reich),這個「千年帝國」雖然只存在了12年,可是給戰後的德國留下無限傷痛。60年代青年認為他們成長在上一代的謊言裡,一切都必須被質問。
60年代的反抗不只是對德國罪責的歷史問題之反省,還是對自身存在意義的重新思考。1964年,哲學家馬庫色(Herbert Marcuse)在美國出版了《單向度的人》 (One Dimensional Man),3年後在德國出版德文版。他將那個進入工業與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時代定義為技術統治的時代,量化的、實證的、科技的思考主導了當代人,可是對於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人再想尋求答案──馬庫色稱之為「單向度思想」。在這種思想模式中,當代人以單面向方式生活,對於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不均與剝削、消費社會如何全面性地控制人類生存方式,全無警覺或抵抗之心,甚至樂意成為這種單向度社會的一員。
六八世代
指60年代出生,80年代上大學的一個世代。

的青年們要面對的就是這樣的時代。他們經歷了德國戰後快速重建、經濟成長的年代,他們的父母們經歷過戰爭,不願面對戰爭罪責問題,只希望冷處理納粹那12年,在經濟發展中尋求國家的出路;可是1967年這本書在德國問世後,學生們開始不滿自己活在一個讓人窒息的社會。他們不再願意留在單向度的生命裡,想在那個充滿鬱悶之氣的年代找到新的可能。他們質問上一代,挑戰上一代的一切政治決策:越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冷戰,對納粹過往的沉默。

甚至女性也在這個時代尋找新的定位,不只對上一代人,也對同代的其他男人。在德國,墮胎始終非法,女人的身體由大部分是男人的國會議員決定;一直到1962年,女性才被允許在銀行開設自己的戶頭,之前必須有父親或先生的同意,而一直到1969年,才被允許自己開店、開公司。那個年代,女人首先是誰的女人,然後才是女人。就在這樣的不滿中,許多女性參加了60年代的運動,推動男性也推動的改革,但也推動男性不在乎的改革。
在反叛的首都指出希望
這場運動改變了許多人的生命,也改變了一個國家,可是究竟是變得更好或者更糟?迄今難有一致的結論。70年代,對社會的反抗逐漸脫離學生運動的性質,走向激進的恐怖主義。赤軍團分子告別了六八世代的理想性,認為再怎麼上街抗議都不可能改變得了這個與資本主義成為共犯的國家,只有透過武裝革命才能徹底打破體制,重造理想世界。於是德國經歷了一個暴力的年代,當時留下的傷痕,到今日都還無法完全癒合。
而法蘭克福在那革命的年代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相對於波昂做為西德的首都,60年代的法蘭克福被暱稱為「反叛的首都」(Gegenhauptstadt),無數的抗議者來到這座城市,一個個傳奇的學運領袖如克拉爾 (Hans –Jürgen Krahl)、孔恩–本迪 (Daniel Cohn-Bendit )、費雪(Joschka Fischer)等人,讓法蘭克福成為當時德國、甚至歐洲反抗的重地,社會主義大學生聯盟便以法蘭克福為學運的基地。他們選擇以法蘭克福為起點,改變這個國家。
為什麼是法蘭克福?一方面這裡傳統上是金融區,正是最代表高度資本主義發展的地方,當然也是集結許多資本主義社會批判者的地方;而法蘭克福地區的美國總領事館、中情局德國總部、美軍歐洲總部等等代表著美帝主義的機構,也成為左派學生們示威抗議的標的;此外,這個相當國際化的都市,也提供了國際左派串聯的便利環境;德國最重要的出版社都設在這裡,為青年們提供了知識養分;更重要的,60年代國際人文社會科學界,新左派崛起,法蘭克福學派在社會批判的強大話語權,吸引了無數想要從新的左派角度認識、批判並且改造社會的青年人。這個城市與批判的思想緊緊相連。
1968年的動亂之年,一個又一個法蘭克福人衝向街頭,後來又離開了街頭。當年他們所為之奮鬥的那個更好的社會,是不是來臨了?我未在這個時代見到希望,我看到的是一個各種壓制形式更幽微、更難抵抗的單向度時代。但即使如此,在那些令人心灰意冷的時刻裡,總是會有人挺身而出。本書所敘說的法蘭克福與德國,不只有毫無希望的事,也有希望,有為人性保留火種之義行。那些勇敢的人們,在法蘭克福為這個迷亂世界指路。
1945年,法蘭克福被盟軍轟炸,9成以上成為廢墟,當時沒有人想到今日能夠重建成美茵河畔的現代都會,正如沒有人能想像在道德虛無的困境中,德國如何重新回到正常的國家。但一切終究會過去,在經歷那麼多苦難後,仍應樂觀活下去,這是法蘭克福教會我們的事。
一如《單向度的人》一書結尾所引用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話:
「正是為了那些毫無希望的事物,我們才被賦予希望。」(Nur um der Hoffnungslosen willen ist uns die Hoffnung gegeben)
Fill 1

(圖片提供/春山出版)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