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最後幾天,海筆子又再度回到樂生了。上一次海筆子在樂生的演出,要回溯到2006年在中山堂上演的《野草天堂》,當時,樂生還沒有拆。
1994年,捷運新莊線機廠選址樂生院,衛生署/院方與捷運局談判後,確定「先建後拆、就近安置」,但2002年捷運正式開工後,卻陸續拆除樂生近7成建築。2005年,樂生迴龍院區完工,院民或自願、或強迫的遷入新院區,但仍有多人死守舊址,樂生保留運動進入高峰。
2004年時,日本帳篷劇導演櫻井大造與一群台灣夥伴展開海筆子行動。原本海筆子只是一個短期行動的代號,直到2005年《台灣Faust》演出結束後,多位海筆子成員進入樂生,與支持樂生的朋友一同展開為期半年的「音樂・生命・大樹下」文化行動,過程中,海筆子也從一個短期行動代稱,逐漸演變成帳篷戲劇行動集團。2006年,海筆子在樂生中山堂、國家戲劇院演出以樂生為主題的戲劇作品──《野草天堂》。
2007年,樂生狀況急轉直下,5月,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迅速拍板定「530方案」,包含中山堂、貞德舍等10棟建築,在2008年後陸續遭到強拆,施工也造成樂生裂縫連連;2012年,在沒有機廠的情況下,新莊捷運全線通車,過去捷運局聲稱的「沒有機廠,新莊捷運不能通車」,現在聽來格外諷刺。
海筆子則是陸續在各地演出《變幻痂殼城》、《蝕月譚》、《黴菌市場默示錄》、《七日而渾沌死》等劇目,雖未回樂生表演,但許多成員覺得自己從未離開過樂生,由海筆子部分成員組成的《黃蝶南天舞踏團》亦多次在樂生表演;到了2018年初,院民阿添伯的一句「想看你們的表演」,促成時隔12年,海筆子重返樂生演出《仙山逢來》。
仙山,是人們對美好之地的想望,但邁向仙山並不意味從現實脫逃,而是在困乏的現實裡保有想像、並好好活著,透過人與人近身接觸、傾訴,人們會承載他人的記憶而共生。
我以劇中女蛙的一段話作結:「相思,就是互相思慮、互相承擔,希望和絕望的視線才能一點一點的彼此連結。人類畫不出理想的圓,但是在交會的時刻,想著另一個人,並以此為圓心再試著畫出一個圓,這其中的交集,總有一天可以為彼此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吧」。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