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投書】盧敬文/年終獎金是幸福醫院的唯一指標嗎?

關於近日多家醫院加碼發放年終的新聞,有幾點值得商榷。
若醫院真正重視勞動條件,除了直接將盈餘回饋,讓員工有感外,也該和員工一同關注醫院內部勞動果實長期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同樣為醫院勞心勞力的眾多清潔、傳送業務的外包派遣工,卻拿不到獎金;而年終獎金表面上幾個月看似豐厚,但依照底薪比例計算,員工實質所得亦不多。為了增加員工生產力,台灣許多醫院的薪資設計,長期以來是低底薪或甚至無底薪,採業績導向的論件計酬拆帳制度(proportional physician fee) ,期待能增加員工生產力
馬偕醫院即為台灣首開先河,引進此一美國醫院管理方式的醫院(陳美霞 2011: 28)。

若醫院心有餘力,應該優先改革業績導向的薪資設計,而非發放一次性獎金,忽略以利益誘因扭曲醫療專業的不合理現況。長庚急診主治醫師集體出走事件落幕不久,高額年終會否只是曇花一現?
在高股利新聞裡缺席的訊息
長庚醫院作為台塑關係企業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台塑四寶最大的法人股東,此一關係導致長庚醫院的公司治理顯得矛盾,長庚醫院究竟是接受台塑企業指揮之從屬組織,抑或獨立運作的公司?或甚至是以法人股東身分參與台塑四寶的經營決策? 新聞指出台塑集團2018年前3季營收佳,因此長庚醫院的年終獎金一大部分來自台塑股票的股利收入。
2017年推動《醫療法》修法,規定醫療財團法人捐贈動產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減少醫院將盈餘回流至母企業的機會;同時醫院應優先將「稅後盈餘」而非僅「醫療收入結餘」,用於提升員工薪資待遇及補充短缺人力,才有今年多家醫院宣稱以加碼年終回饋員工的盛況。但第一線醫護人力不足的問題,難以藉由一次性獎金而改善,反而可能造成各家醫院為了招募人力,競相加碼,忽略改善經常性的勞動條件。
盈餘拿來發放獎金,短期雖然是直接與員工分享勞動成果,但長期對整體醫療勞動環境並無助益,少部份醫院反而形成強烈的磁吸效應,對無大量股利盈餘支持的醫院,更是左支右絀。
台塑集團中,佔產值過半的麥寮離島工業區(六輕),其耗費台灣的環境成本,如破壞的海岸生態、與濁水溪沿岸農業搶水的工業用水,並衍生空污、健康與公衛等外部成本,都在台塑四寶高額股利的新聞中缺席。 台塑的獲利建立在雲林麥寮、台西居民或整個中南部的「環境難民」, 以及六輕廠中外包工人的勞動風險。因此「幸福醫院」的代價若是建立在不正義的股利分紅之上,反而是陷員工於不義 。
以位於麥寮的雲林長庚醫院為例,其接受台塑麥寮管理部的委託和經費,辦理麥寮、台西的鄉民免費健檢。雖然長庚醫院宣稱自己是獨立單位,但在地居民卻不認為長庚是第三方公正單位,願意參與健檢的比例始終不高 。長庚和台塑雖然在法律上各自獨立,但在社會觀感上,長庚其實就是台塑關係企業的一員,因此長庚作為醫療財團法人,如何運用高額的盈餘,實踐並彰顯其法定的公益性,是下一步應該思考的方向。
別被年終糊弄了獲利結構的不正義
工會或勞工個人關注企業能否將盈餘與員工分享,理所當然,但若僅關注薪資或一次性獎金表面的數字,忽略獲利結構的不正義,不啻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一詞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創。
是指資本主義市場社會中的社會關係的一種意識形態。

」的變型(消費者關注商品價格,而看不見商品背後工人的勞動過程),成為「薪資拜物教」的信徒。一般小股東只在乎公司獲利,並不在意營運的環境或外部成本。但長庚作為台塑四寶最大的法人股東,亦為台灣醫療體系的領頭羊之一,除了藉由持股獲利外,更應在醫療與健康的專業上積極扮演監督的角色,並提高待遇改善雲林長庚醫院醫護人力不足問題,而非消極配合台塑企業「敦親睦鄰」的政策。

在讚嘆幸福醫院同時,比起年終的數字,血汗的勞動體制如偏高的護病比、輪班人員的花花班、負時數或無薪進修,職場性騷擾和性別歧視,對「賠錢科」(如急診、婦兒科或安寧緩和等)的補貼,以及今年9月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因應配套等,可能才更是盈餘亟需投入改革的方向。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2019世界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在2月20日公告「2019世界新聞攝影大賽」(2019 Photo Contest)各獎項提名,其中備受矚目的作品與攝影者,分別是入圍年度最佳單張照片的6位攝影師,與本年度的新獎項──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的3位入圍者。 自1955年以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和議題皆受到廣泛關注,這些精彩影像為前一年的新聞攝影做出了卓越的視覺貢獻。為了選出第62屆(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者,評審們在2019年1月12日起3個星期內,評選了來自世界各地4,738名攝影師的78,801張參賽照片。 最終得獎名單將於2019年4月11日,在阿姆斯特丹所舉行的「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上公佈。 年度最佳單張照片入圍作品 Fill 1 2018年2月25日敘利亞al-Shifunieh疑似遭不明氣體攻擊,民眾正接受治療。(攝影/Mohammed Badra/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Fill 1 一位中非查德孤兒走過畫著火箭推進式榴彈砲的牆面。(攝影/Marco Gualazzini/Contrasto) Fill 1 這是Yorladis第6次懷孕。曾是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一員的她,前5次懷孕都因為戰爭被迫中止。她表示,第5次懷孕時,她曾以寬鬆穿著隱瞞她的指揮官達6個月之久。(攝影/Catalina Martin-Chico/Panos) Fill 1 國際社會針對記者Jamal Khashoggi失蹤一事日益強烈,當沙烏地阿拉伯的調查人員進入土耳其沙國領事館時,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企圖阻擋媒體的採訪。(攝影/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Fill 1 「Akashinga」是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反盜獵單位,成員之一的Petronella Chigumbura正在Phundundu野生動物園進行隱蔽訓練。(攝影/Brent Stirton/Getty Images) 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入圍作品 查德湖危機(The Lake Chad Crisis) 在政治衝突和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