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投書】盧敬文/年終獎金是幸福醫院的唯一指標嗎?

關於近日多家醫院加碼發放年終的新聞,有幾點值得商榷。
若醫院真正重視勞動條件,除了直接將盈餘回饋,讓員工有感外,也該和員工一同關注醫院內部勞動果實長期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同樣為醫院勞心勞力的眾多清潔、傳送業務的外包派遣工,卻拿不到獎金;而年終獎金表面上幾個月看似豐厚,但依照底薪比例計算,員工實質所得亦不多。為了增加員工生產力,台灣許多醫院的薪資設計,長期以來是低底薪或甚至無底薪,採業績導向的論件計酬拆帳制度(proportional physician fee) ,期待能增加員工生產力
馬偕醫院即為台灣首開先河,引進此一美國醫院管理方式的醫院(陳美霞 2011: 28)。

若醫院心有餘力,應該優先改革業績導向的薪資設計,而非發放一次性獎金,忽略以利益誘因扭曲醫療專業的不合理現況。長庚急診主治醫師集體出走事件落幕不久,高額年終會否只是曇花一現?
在高股利新聞裡缺席的訊息
長庚醫院作為台塑關係企業的成員之一,同時也是台塑四寶最大的法人股東,此一關係導致長庚醫院的公司治理顯得矛盾,長庚醫院究竟是接受台塑企業指揮之從屬組織,抑或獨立運作的公司?或甚至是以法人股東身分參與台塑四寶的經營決策? 新聞指出台塑集團2018年前3季營收佳,因此長庚醫院的年終獎金一大部分來自台塑股票的股利收入。
2017年推動《醫療法》修法,規定醫療財團法人捐贈動產應報中央主管機關核准,減少醫院將盈餘回流至母企業的機會;同時醫院應優先將「稅後盈餘」而非僅「醫療收入結餘」,用於提升員工薪資待遇及補充短缺人力,才有今年多家醫院宣稱以加碼年終回饋員工的盛況。但第一線醫護人力不足的問題,難以藉由一次性獎金而改善,反而可能造成各家醫院為了招募人力,競相加碼,忽略改善經常性的勞動條件。
盈餘拿來發放獎金,短期雖然是直接與員工分享勞動成果,但長期對整體醫療勞動環境並無助益,少部份醫院反而形成強烈的磁吸效應,對無大量股利盈餘支持的醫院,更是左支右絀。
台塑集團中,佔產值過半的麥寮離島工業區(六輕),其耗費台灣的環境成本,如破壞的海岸生態、與濁水溪沿岸農業搶水的工業用水,並衍生空污、健康與公衛等外部成本,都在台塑四寶高額股利的新聞中缺席。 台塑的獲利建立在雲林麥寮、台西居民或整個中南部的「環境難民」, 以及六輕廠中外包工人的勞動風險。因此「幸福醫院」的代價若是建立在不正義的股利分紅之上,反而是陷員工於不義 。
以位於麥寮的雲林長庚醫院為例,其接受台塑麥寮管理部的委託和經費,辦理麥寮、台西的鄉民免費健檢。雖然長庚醫院宣稱自己是獨立單位,但在地居民卻不認為長庚是第三方公正單位,願意參與健檢的比例始終不高 。長庚和台塑雖然在法律上各自獨立,但在社會觀感上,長庚其實就是台塑關係企業的一員,因此長庚作為醫療財團法人,如何運用高額的盈餘,實踐並彰顯其法定的公益性,是下一步應該思考的方向。
別被年終糊弄了獲利結構的不正義
工會或勞工個人關注企業能否將盈餘與員工分享,理所當然,但若僅關注薪資或一次性獎金表面的數字,忽略獲利結構的不正義,不啻為「商品拜物教
「商品拜物教」一詞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首創。
是指資本主義市場社會中的社會關係的一種意識形態。

」的變型(消費者關注商品價格,而看不見商品背後工人的勞動過程),成為「薪資拜物教」的信徒。一般小股東只在乎公司獲利,並不在意營運的環境或外部成本。但長庚作為台塑四寶最大的法人股東,亦為台灣醫療體系的領頭羊之一,除了藉由持股獲利外,更應在醫療與健康的專業上積極扮演監督的角色,並提高待遇改善雲林長庚醫院醫護人力不足問題,而非消極配合台塑企業「敦親睦鄰」的政策。

在讚嘆幸福醫院同時,比起年終的數字,血汗的勞動體制如偏高的護病比、輪班人員的花花班、負時數或無薪進修,職場性騷擾和性別歧視,對「賠錢科」(如急診、婦兒科或安寧緩和等)的補貼,以及今年9月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的因應配套等,可能才更是盈餘亟需投入改革的方向。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