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香港特首暫緩送中條例,民眾16日仍要上街:林鄭下台、不撤不散

《逃犯條例》(又稱「送中條例」)12日在爆發大規模警民衝突,被警方定性為「暴動」,甚至曾傳出政府內部記該事件是外國勢力操作的「顏色革命」。香港政府昧於民意,百萬民眾上街仍堅持要修例的行動,使得民眾反彈在過去一周持續聲高,這個壓力使得香港政府昨(14日)深夜召開了全體司局長會議,商討有關事宜,而今早林鄭先向全體建制派議員交代及解釋決定,暫緩但並非撤回修訂條例,有關修法工作仍會繼續進行。
林鄭記者會表示,去年台灣發生的案件,逃犯來香港,顯示香港逃犯移交有明顯漏洞,作為負責的政府,需要盡力找出方法,一方面可以處理台灣殺人案,令公義得以彰顯,另一方面盡力完善香港法治,確保香港不會成為犯罪者逃避罪責的地方,這是香港政府修訂法案的初心。
她多次重申自己和相關官員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但溝通工作的確有所不及,讓部分市民仍有疑慮不理解,對修例過程產生疑慮。
「過去一禮拜我們看到很多市民參與遊行集會,星期三更是出現嚴重衝突,多名警察和傳媒同工及一般市民受傷。我們和大眾都感到痛心。作為負責人政府,我們一方面要保障,社會最大福祉,令社會儘快回覆平靜,防止市民受到傷害⋯⋯。建制派議員對我表示,我們應該停一停,不應該按照原來計畫,避免對社會造成更大衝擊。」
考慮到台灣政府公開聲明,並未要求特區政府在今年通過此次修例(註:陸委會表示也不會在此法下引渡),她表示「這個條例在今年通過的迫切性已經不復存在」,將暫緩修例,不趕在這個立法會會期通過,也強調將徵詢意見,不設修法時限。
民間5大訴求未改,不撤回不撤退
Fill 1

記者會現場。(攝影/蘇威銘)

對於政府暫緩修例,香港民間人權陣線召集人岑子杰說,目前林鄭說法仍是要盡最大努力繼續修法,但市民對林鄭月娥已經不再存有幻想,認為香港人很清楚這是共產黨的技倆,形容她「未講過一句人話」,每次只是挑動市民的神經;香港人清楚的訴求是「撤回」,呼籲市民16日要參於遊行,追究警方開槍責任,反對定性和平示威為暴動,討回公道。
岑子杰表示,直至現時,由維園草地至金鐘添美道的遊行路線並未收到警方的反對,民陣與警方溝通遊行路線時,亦達成基本共識,相信遊行可以實行。
反送中條例的示威引起美國、英國、歐盟的關注與支持,前港督彭定康14日在《衛報》(The Guardian)撰文,批評港警使用過度武力。他以“Britain has a duty to help Hong Kong out of this dark moment”為題,指出英國有責任協助香港走出黑暗時期。彭定康指出,年輕人難免做出過火行為,襲警固然是錯誤行為,但警察使用過度武力是更錯誤的,他認為應就這些問題展開公開調查;他也指出,香港政府及北京需要意識到,若繼續強推修例,港人將對政府失去信心,香港作為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將會受損。過去世界認為香港的法治不同於中國其他地方,但若香港質變,這會為香港的未來帶來莫大破壞。
國際的支援加上香港民間凝聚的力量,讓這個活動初步得到回應,但民間的5大訴求仍會以各種方式,持續加給香港政府,包括:撤回惡法、不要檢控示威者、反對定性暴動、追究開槍責任、林鄭下台。
對比2003年,面對涉及叛國罪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引起的巨大反彈聲浪,時任特首董建華決定「撤回」第23條立法,而不是「暫緩」。當時董建華聲明:「鑒於香港社會對該項立法的具體條文仍存在一些疑慮,為了使到社會大眾有足夠時間了解和思考,我們決定撤回」。
記者會問答,未正面回答去留
Fill 1

面對外界要求下台的聲浪,林鄭月娥側面回覆「現在香港需要真正做事的人」。(攝影/蘇威銘)

CNN記者現場問林鄭月娥為什麼花了這麼長的時間才做出決策?她表示,上週日很多人平靜上街抗議,但到週三,那種對立和撕裂,造成很強烈的衝突,警察被迫採取一些強烈的動作,所以她告訴自己得做些決策,她可以怎麼重建社會共識,所以從週三到今天她徵詢團隊和很多人的意見。
而被多家媒體問及中共中央對次修法的角色,林鄭指出,修例工作是由特區政府「主動、自發做」,中央在事件中對她理解、信任、尊重及支持。
但被問到是否道歉及下台,管治方式要不要改變,她並沒有正面回答,而她對明日民陣舉辦的遊行不感緊張(not nervous)。
而對於會否收回對反送中運動的「暴動」定性,她稱從電視畫面可見,示威者以具殺傷力的武力攻擊,警方執法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她承認「行政長官工作做得不好」,但表示不能抹黑執法人員,又指警方相當「克制」。
民陣馬上做出海報回應,上頭大大寫著「暫你老母」,訴求「譴責鎮壓 撤回惡法 大遊行」,號招群眾明天下午2點半從維多利亞公園走到金鐘添美道。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野島剛的食考學】難忘烏拉圭:在三分熟牛肉與食人空難之間

食考學.序言 旅行與美食,向來有著密布不分的關係。透過美食探索世界,不管是誰都辦得到,而且讓旅行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 2018年5月,我從日本出發,花了半年的時間,周遊世界30個 國家 。3年前,我辭掉了20多年的報社 工作 ,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自由」,在那之後腦中一直浮現周遊列國的計畫。剛好在屆滿50歲的知天命之年,紀念人生即將踏入新的階段。 在這半年間,我到訪不曾去過的地方,品嚐不曾吃過的食物,反覆地進行調查和思考的工作,並且寫成一篇篇的文章。「美味,指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在舌尖上感受到的味覺。」英國哲學者洛克(John Locke)如此說道。而我想要把這句話改為:「美味,指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在腦海裡思考的產物。」 旅途中,我習慣思考為什麼這道料理會在這裡出現?還有,在深入調查這間餐廳或這道料理的由來時,不知不覺地走進與歷史或是社會有關的知識汪洋,因此,對我而言,吃是一種腦力激盪,也是踏出學習的第一步。 我將這個系列命名為「食考學」。對我而言,這次書寫的行為是先蒐集材料後,加上思考的調味料後,透過煎煮炒炸的個人功夫,調理成文章讓讀者享用。以「一個國家一道料理」為原則,在品嚐每道料理的同時,也能夠對每個國家有深入的了解,作為滿漢全席的「食考學」,希望讀者能盡情地享受箇中滋味。 要前往南美洲烏拉圭的首都蒙特維多(Montevideo),最便捷的路徑是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出發,經由海路入境。雖說是海路,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河道」。 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蒙特維多分別位於南美洲的河口灣──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的南岸與北岸,兩地相隔的河流寬度竟長達270公里。 一大清早,搭乘高速客輪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在船上昏昏沉沉地待了2個小時,就抵達蒙特維多港。途中目光所及,盡是滔滔河水,分不清是海路還是河道,感覺就像是在珠江三角洲的河口地區乘船,穿梭於香港、澳門、深圳之間。 離「通緝犯」只差2位數 由於每天都有數家海運公司的高速客輪頻繁來往,所以雙方分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特維多設置入境審查窗口,出發前即可以辦妥出入境手續,十分方便。但是,我從蒙特維多返抵阿根廷時,卻在入境檢查中遇到麻煩。審查官把我的護照交給上司,而那位上司板著一張臉嚴肅地問道:「你的護照是否曾經遺...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2019世界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在2月20日公告「2019世界新聞攝影大賽」(2019 Photo Contest)各獎項提名,其中備受矚目的作品與攝影者,分別是入圍年度最佳單張照片的6位攝影師,與本年度的新獎項──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的3位入圍者。 自1955年以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和議題皆受到廣泛關注,這些精彩影像為前一年的新聞攝影做出了卓越的視覺貢獻。為了選出第62屆(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者,評審們在2019年1月12日起3個星期內,評選了來自世界各地4,738名攝影師的78,801張參賽照片。 最終得獎名單將於2019年4月11日,在阿姆斯特丹所舉行的「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上公佈。 年度最佳單張照片入圍作品 Fill 1 2018年2月25日敘利亞al-Shifunieh疑似遭不明氣體攻擊,民眾正接受治療。(攝影/Mohammed Badra/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Fill 1 一位中非查德孤兒走過畫著火箭推進式榴彈砲的牆面。(攝影/Marco Gualazzini/Contrasto) Fill 1 這是Yorladis第6次懷孕。曾是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一員的她,前5次懷孕都因為戰爭被迫中止。她表示,第5次懷孕時,她曾以寬鬆穿著隱瞞她的指揮官達6個月之久。(攝影/Catalina Martin-Chico/Panos) Fill 1 國際社會針對記者Jamal Khashoggi失蹤一事日益強烈,當沙烏地阿拉伯的調查人員進入土耳其沙國領事館時,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企圖阻擋媒體的採訪。(攝影/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Fill 1 「Akashinga」是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反盜獵單位,成員之一的Petronella Chigumbura正在Phundundu野生動物園進行隱蔽訓練。(攝影/Brent Stirton/Getty Images) 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入圍作品 查德湖危機(The Lake Chad Crisis) 在政治衝突和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