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彭顯惠/生活的文字,在地的閱讀

因喜歡所以才看書。
之前看到一則新聞,是日本某個圖書館,為了推廣閱讀,所以制訂了閱讀存摺,讀的本數越多,存摺上的數字就越多。看到這個新聞,我想如果是我,應該存不了多少本數。因為我看一本書,真的很喜歡很愛的話,我是會一直不停把他拿出來看;而且一本好的書,或是與你有共鳴的書,是會因為你生命型態、歷程的不同,而讓你有不一樣的體悟跟感受。像是我最愛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從那個只會在廚房討吃的小孩,到變成進入廚房主中饋的煮飯人,這本書裡文字隨著我的年歲、我生活角色的不同,愈來愈深入我的內心。
若因閱讀而閱讀,讀的文字沒辦法內化成為你的一部分,只是拼閱讀的量,我個人覺得是有點本末倒置。這或許也就影響到出版,不斷用量來進行發行,最後淪入折扣戰的戰場。或許我腦補的有點多,但我對於數字天生就不靈敏,所以用數量來衡量閱讀這件事,我本身實在沒辦法做到。
水路走讀,把閱讀融入宜蘭生活
今年(2019)的世界閱讀日,主題是走讀,我覺得滿好的。雖然我對代言的卡通人物美感有點意見,但把閱讀融入在地,走出室內透過文字與在地連結,總是有很多好處的。
今年小間一共辦理了三場活動,一場親子共讀與米食教做,兩場深溝水路導覽活動,都是因應當地產業跟地域環境特色而舉辦,兩個活動的對應書籍分別是繪本《飯糰忍者》以及《宜蘭一瞥》。前者繪本有故事姊姊,還有在地食材的飯糰教做;後者則跟「農村裡的科學計畫」合作,帶領參加者進行村內的水路探尋與介紹。
宜蘭一瞥,能看見的是什麼?印象又是什麼?稻田、豪華的房子、有特色的民宿、以及很多的觀光工廠?但對於耕作與生活的人來說,宜蘭的水質與水路是我們認為最特別、最重要的資源。我們對於宜蘭這重重的一瞥,水色印入眼裡也印入心裡,成了我們來這裡最大的動力與契機。
每年看中南部的農友搶水堵水,我們都自嘆幸運幸福,宜蘭的水渠裡總不缺水,一年四季嘩啦啦流動著。宜蘭的水大部分來自雪山山脈,一部分來自蘭陽溪水,因特殊的石頭地質,讓水有出口細縫可出,自成各地的湧泉出處;這樣得天獨厚的資源,得以讓蘭陽平原上的作物細緻豐美,景物靈動清透。
這次水路走讀的活動裡,我們拜託了「農田裡的科學計畫」進行合作。6年前,他們來到員山務農,一邊農耕、一邊用科學方式蒐集資料、田野調查拜訪,並慢慢將其整理,透過文字與錄音,把深溝的水路脈絡、歷史變遷,更清楚的呈現出來。而水路的帶領探尋,則是一個讓民眾了解宜蘭特殊水資源與水生態的方式。
這次的水路探尋,我想用比較淺顯的方式,讓參與的民眾了解周邊500公尺農田水渠的歷史;包括村子周邊有兩座日治時期的五分車加水站,現在都是種植稻米的田區,但在日治時期,這些田區是甘蔗的產地,所以村子裡有蒸汽火車的加水站、有鐵道的遺跡,循著溝渠蜿蜿蜒蜒延展,是當時賴以生存的經濟命脈。而這一切都有賴水資源的豐沛才得以維持,因此有系統地跟著溝渠走,了解當中歷史依附關係,從而希望好好珍惜老天給我們的資源,與書裡介紹的種種合併內化,才是我想舉辦活動的主要目的。
讀書的意義在於共鳴
這次在文宣裡沒好好解釋這三場活動的連結,是我比較遺憾的地方。兩場水路想代表的是村子產業發展的源頭,沒有這些水、沒有先人的開墾,都不會有現在的榮景跟農產業;而繪本裡的飯糰,則是這些付出與水路所衍生出來最豐美的成果,我們從洗米開始介紹,除了小朋友以外,也想能讓家長有所收穫。這是生存在這裡的小書店,所能希望做到的。
所以喜愛一本書的價值,對我而言,在於是否願意日後時不時再抽來讀,能不能於生活裡有共鳴而為主。當然不是說我不喜歡的書就沒有價值,我只是認為,若以量做為閱讀的標準,但讀的書對你沒有影響、沒有感動、跟所處的一切沒有連結,那閱讀的樂趣就大打折扣;在我來說,開心的、細細的讀一本書,因裡面的文字有想法有影響——而不是我一天一週一個月看了多少本書——這才是我持續在一直看書的最大動力。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