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iru/想像年紀閱讀的寶物:儒勒.凡爾納的探險書

當我們閱讀一本書,而被帶到另一本書時,那樣的旅程常常是另一個開拓的步伐。我們想像那是從一艘船跳上另一艘船,船將會帶領我們去哪裡?那是另一個轉舵的冒險,也是你同意往前的勇氣。
接下來請帶好你的隨身行李,或者也可以直接丟掉,我們將從第一本書跳到第二本,以及第三本。
靠想像連結的兩位主角
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閱讀這本書時,我是從其他船上跳過來的,一旦開始閱讀我就知道,這關聯性會帶我前往另一本書,而我也樂意。從這本書的開始不久,我就知道了——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會是下一艘船。
這本小說的故事,是從雙線的故事發展開始。兩位主角都是處於孩子即將成為青年的階段,就是大約要跨入10歲的孩子,然後跨過去之後就逐漸成為一個大人了。一位主角是女孩,她在跨過去之後進入一個黑暗的眼盲世界;另一位主角,在跨過去之後進入了戰爭,成為一個面對殘酷世界的少年軍人。
這兩個人將在未來相遇,而最初最初他們的相遇,是在發送器與收音機之間的電波裡,那是看不見的巨大想像。這位少年在拆解了收音機之後,發現對這類機械的喜好,他展開了世界的追尋,解構了很多收音機並且修復它。後來,他有機會離開孤兒院前往一個學校,原本他以為那是一個學習的學校,結果是訓練成為軍人的學校。
二戰時德軍一度攻占巴黎,巴黎人開始倉皇離開這個富麗的城市,少女的爸爸任職在巴黎自然博物館,掌管所有的鑰匙;他們背了博物館裡鎮殿寶物—— 一個可能是真品的火海星鑽,開始奔逃移動的日子。希特勒想把全世界的珍寶都蒐集起來建立他心中最偉大的館藏,火海星鑽是寶中之寶,擁有的人不會死,但身邊的愛人都會一一離去,父女倆手中的火海星鑽也是罹癌的德國軍官求生的唯一希望。
看不見的是想像,眼盲的少女對聲音的敏感,幾乎可以在小說裡感受到,空氣中帶有電波、傳遞到遠方。在地洞下,有一位少年兵聆聽著她朗讀《海底兩萬里》( 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收音機是連結到世界的接收器,那是想像與自由的物質。
從《海底兩萬里》 找到啟蒙
《海底兩萬里》是一艘潛艇在世界航行故事,對於船上的尼莫船長來說,那只是平日的生活,但是對於被軟禁的幾位習慣於陸地上生活的人們,那是大開眼界的探險。潛艇本身的動力就足以是個驚嘆號,如果比擬當今的潛艇,大概只有核子動力才能辦到這樣的長時間下潛與續航力。潛艇優游於大西洋、太平洋,甚至找到蘇伊士運河的下方有個海底隧道,可以快速地前往地中海。人們將海底的資源,運用在衣著織品、食物或者能源上,海底有墳場、有沉船黃金取之不盡。而這個尼莫船長也是個人道主義者,他富有正義感,與對動物生命的憐憫之心。
你知道的,每個人在剛剛長大的時候也是對社會抱有這樣的祈願、也希望自己能為社會貢獻些什麼,冒險奇幻與溫暖的心同時在這本小說裡存在著。
《海底兩萬里》本身就是一個想像的故事,《呼喚奇蹟的光》藉由電波傳遞少女朗讀這本書,戰火炮彈隆隆聲之下,那是平和與安穩的世界,遠方的少年接收聲音時,也再次確認那是他小時候修復收音機之後聽到的廣播,也是他啟蒙的思想。他之所以會成為戰場上的軍人,全是因為收音機裡傳來的科學知識訊息,啟動了開端。
富有想像力的作者:儒勒.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怎麼寫出《海底兩萬里》這本書呢?《從科學到想像》(Jules Verne:De La Science a L’imaginaire)詳細地說著儒勒.凡爾納的想像書寫過程,及如何影響後來時代的創作者。
儒勒.凡爾納剛滿10歲時,早就忍不住想要搭船去想像與自由的地方了,於是他偷偷爬上船去,但被他爸爸堵在下一個停靠港抓了回來。他不滿意父母與家族穩定的生活與工作收入,無法阻擋的渴望讓他走到精采的巴黎沙龍,與那些人們用談話揚起思想的粉塵。
儒勒.凡爾納的寫作來自他對科學的喜好,《海底兩萬里》出版在1870年代,149年前的書裡寫的潛艇動力怎麼跟現在不會違和呢?如果說想像是一個開端,人們想辦法去實現,就是科技的進步。那也意味著我們順理成章地往想像中的樣子前進了,不是嗎?十幾歲的儒勒.凡爾納只是順著他的想像去做而已,但實現之前,他得掙脫父母的教條跟期望,走出自己的路。
《海底兩萬里》的主角,也是來自法國的博物館學者。那個時代,博物館彷彿就是一個蒐集想像的寶庫,從地上走的到天上飛的聚集在一個地方時,那就是想像了。所有的生物學家彷彿是古板的研究者,同時也是腦袋異化的飛翔者。
「想像年紀」該閱讀的寶物
儒勒.凡爾納的想像探險書,是想像年紀閱讀的寶物,比利時畫家戴爾沃(Paul Delvaux)在10歲時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書,開啟了他的創作人生。為什麼是10歲呢?我想10歲的年紀是相信「想像」的,這種天真如果投注一點行動力,就有可能讓「想像」往真實的路上去實踐。如果到成年後再讀《海底兩萬里》,我想我們都當它是一個冒險故事,而不是真實的故事。
儒勒.凡爾納的探險書寫可以從海底到地心,再到太空去。我也在這本書裡看見儒勒.凡爾納的兒子,照片裡他是個痞痞的壞小子,但你知道,這樣的壞小子都是絕頂聰明的小孩,會破壞大人的一切規矩,只因為腦袋優秀的想像力道超過了身體的束縛。事實證明,他的兒子也成為一位優秀的作家。
小時候老師不都會給我們一個「未來世界」的畫圖題目?每個孩子可以盡情地想像,總是把世界畫得像蛋糕一樣、地下一層有火車,一層有汽車、天上有架起來的軌道,以及更上面不受軌道控制的各式飛行物。但後來回想,那是在一張圖紙裡的小小出口,現實世界的孩子被壓抑得太多太多了。不准做什麼、排隊如何整齊、教室如何得到整潔比賽第一名,走廊一直都有人走過去,眼光在巡堂監督著。
長大之後,我們很難再把「想像」當真了。為什麼不會當真?我想是我們的身體已經著地了,不是飛翔的,而凡事務求實際。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野島剛的食考學】難忘烏拉圭:在三分熟牛肉與食人空難之間

食考學.序言 旅行與美食,向來有著密布不分的關係。透過美食探索世界,不管是誰都辦得到,而且讓旅行被賦予了更深的意義。 2018年5月,我從日本出發,花了半年的時間,周遊世界30個 國家 。3年前,我辭掉了20多年的報社 工作 ,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自由」,在那之後腦中一直浮現周遊列國的計畫。剛好在屆滿50歲的知天命之年,紀念人生即將踏入新的階段。 在這半年間,我到訪不曾去過的地方,品嚐不曾吃過的食物,反覆地進行調查和思考的工作,並且寫成一篇篇的文章。「美味,指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在舌尖上感受到的味覺。」英國哲學者洛克(John Locke)如此說道。而我想要把這句話改為:「美味,指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在腦海裡思考的產物。」 旅途中,我習慣思考為什麼這道料理會在這裡出現?還有,在深入調查這間餐廳或這道料理的由來時,不知不覺地走進與歷史或是社會有關的知識汪洋,因此,對我而言,吃是一種腦力激盪,也是踏出學習的第一步。 我將這個系列命名為「食考學」。對我而言,這次書寫的行為是先蒐集材料後,加上思考的調味料後,透過煎煮炒炸的個人功夫,調理成文章讓讀者享用。以「一個國家一道料理」為原則,在品嚐每道料理的同時,也能夠對每個國家有深入的了解,作為滿漢全席的「食考學」,希望讀者能盡情地享受箇中滋味。 要前往南美洲烏拉圭的首都蒙特維多(Montevideo),最便捷的路徑是從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出發,經由海路入境。雖說是海路,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河道」。 布宜諾斯艾利斯與蒙特維多分別位於南美洲的河口灣──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的南岸與北岸,兩地相隔的河流寬度竟長達270公里。 一大清早,搭乘高速客輪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出發,在船上昏昏沉沉地待了2個小時,就抵達蒙特維多港。途中目光所及,盡是滔滔河水,分不清是海路還是河道,感覺就像是在珠江三角洲的河口地區乘船,穿梭於香港、澳門、深圳之間。 離「通緝犯」只差2位數 由於每天都有數家海運公司的高速客輪頻繁來往,所以雙方分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蒙特維多設置入境審查窗口,出發前即可以辦妥出入境手續,十分方便。但是,我從蒙特維多返抵阿根廷時,卻在入境檢查中遇到麻煩。審查官把我的護照交給上司,而那位上司板著一張臉嚴肅地問道:「你的護照是否曾經遺...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2019世界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在2月20日公告「2019世界新聞攝影大賽」(2019 Photo Contest)各獎項提名,其中備受矚目的作品與攝影者,分別是入圍年度最佳單張照片的6位攝影師,與本年度的新獎項──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的3位入圍者。 自1955年以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和議題皆受到廣泛關注,這些精彩影像為前一年的新聞攝影做出了卓越的視覺貢獻。為了選出第62屆(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者,評審們在2019年1月12日起3個星期內,評選了來自世界各地4,738名攝影師的78,801張參賽照片。 最終得獎名單將於2019年4月11日,在阿姆斯特丹所舉行的「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上公佈。 年度最佳單張照片入圍作品 Fill 1 2018年2月25日敘利亞al-Shifunieh疑似遭不明氣體攻擊,民眾正接受治療。(攝影/Mohammed Badra/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Fill 1 一位中非查德孤兒走過畫著火箭推進式榴彈砲的牆面。(攝影/Marco Gualazzini/Contrasto) Fill 1 這是Yorladis第6次懷孕。曾是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一員的她,前5次懷孕都因為戰爭被迫中止。她表示,第5次懷孕時,她曾以寬鬆穿著隱瞞她的指揮官達6個月之久。(攝影/Catalina Martin-Chico/Panos) Fill 1 國際社會針對記者Jamal Khashoggi失蹤一事日益強烈,當沙烏地阿拉伯的調查人員進入土耳其沙國領事館時,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企圖阻擋媒體的採訪。(攝影/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Fill 1 「Akashinga」是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反盜獵單位,成員之一的Petronella Chigumbura正在Phundundu野生動物園進行隱蔽訓練。(攝影/Brent Stirton/Getty Images) 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入圍作品 查德湖危機(The Lake Chad Crisis) 在政治衝突和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