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iru/想像年紀閱讀的寶物:儒勒.凡爾納的探險書

當我們閱讀一本書,而被帶到另一本書時,那樣的旅程常常是另一個開拓的步伐。我們想像那是從一艘船跳上另一艘船,船將會帶領我們去哪裡?那是另一個轉舵的冒險,也是你同意往前的勇氣。
接下來請帶好你的隨身行李,或者也可以直接丟掉,我們將從第一本書跳到第二本,以及第三本。
靠想像連結的兩位主角
安東尼.杜爾(Anthony Doerr)的《呼喚奇蹟的光》(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閱讀這本書時,我是從其他船上跳過來的,一旦開始閱讀我就知道,這關聯性會帶我前往另一本書,而我也樂意。從這本書的開始不久,我就知道了——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會是下一艘船。
這本小說的故事,是從雙線的故事發展開始。兩位主角都是處於孩子即將成為青年的階段,就是大約要跨入10歲的孩子,然後跨過去之後就逐漸成為一個大人了。一位主角是女孩,她在跨過去之後進入一個黑暗的眼盲世界;另一位主角,在跨過去之後進入了戰爭,成為一個面對殘酷世界的少年軍人。
這兩個人將在未來相遇,而最初最初他們的相遇,是在發送器與收音機之間的電波裡,那是看不見的巨大想像。這位少年在拆解了收音機之後,發現對這類機械的喜好,他展開了世界的追尋,解構了很多收音機並且修復它。後來,他有機會離開孤兒院前往一個學校,原本他以為那是一個學習的學校,結果是訓練成為軍人的學校。
二戰時德軍一度攻占巴黎,巴黎人開始倉皇離開這個富麗的城市,少女的爸爸任職在巴黎自然博物館,掌管所有的鑰匙;他們背了博物館裡鎮殿寶物—— 一個可能是真品的火海星鑽,開始奔逃移動的日子。希特勒想把全世界的珍寶都蒐集起來建立他心中最偉大的館藏,火海星鑽是寶中之寶,擁有的人不會死,但身邊的愛人都會一一離去,父女倆手中的火海星鑽也是罹癌的德國軍官求生的唯一希望。
看不見的是想像,眼盲的少女對聲音的敏感,幾乎可以在小說裡感受到,空氣中帶有電波、傳遞到遠方。在地洞下,有一位少年兵聆聽著她朗讀《海底兩萬里》( 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收音機是連結到世界的接收器,那是想像與自由的物質。
從《海底兩萬里》 找到啟蒙
《海底兩萬里》是一艘潛艇在世界航行故事,對於船上的尼莫船長來說,那只是平日的生活,但是對於被軟禁的幾位習慣於陸地上生活的人們,那是大開眼界的探險。潛艇本身的動力就足以是個驚嘆號,如果比擬當今的潛艇,大概只有核子動力才能辦到這樣的長時間下潛與續航力。潛艇優游於大西洋、太平洋,甚至找到蘇伊士運河的下方有個海底隧道,可以快速地前往地中海。人們將海底的資源,運用在衣著織品、食物或者能源上,海底有墳場、有沉船黃金取之不盡。而這個尼莫船長也是個人道主義者,他富有正義感,與對動物生命的憐憫之心。
你知道的,每個人在剛剛長大的時候也是對社會抱有這樣的祈願、也希望自己能為社會貢獻些什麼,冒險奇幻與溫暖的心同時在這本小說裡存在著。
《海底兩萬里》本身就是一個想像的故事,《呼喚奇蹟的光》藉由電波傳遞少女朗讀這本書,戰火炮彈隆隆聲之下,那是平和與安穩的世界,遠方的少年接收聲音時,也再次確認那是他小時候修復收音機之後聽到的廣播,也是他啟蒙的思想。他之所以會成為戰場上的軍人,全是因為收音機裡傳來的科學知識訊息,啟動了開端。
富有想像力的作者:儒勒.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怎麼寫出《海底兩萬里》這本書呢?《從科學到想像》(Jules Verne:De La Science a L’imaginaire)詳細地說著儒勒.凡爾納的想像書寫過程,及如何影響後來時代的創作者。
儒勒.凡爾納剛滿10歲時,早就忍不住想要搭船去想像與自由的地方了,於是他偷偷爬上船去,但被他爸爸堵在下一個停靠港抓了回來。他不滿意父母與家族穩定的生活與工作收入,無法阻擋的渴望讓他走到精采的巴黎沙龍,與那些人們用談話揚起思想的粉塵。
儒勒.凡爾納的寫作來自他對科學的喜好,《海底兩萬里》出版在1870年代,149年前的書裡寫的潛艇動力怎麼跟現在不會違和呢?如果說想像是一個開端,人們想辦法去實現,就是科技的進步。那也意味著我們順理成章地往想像中的樣子前進了,不是嗎?十幾歲的儒勒.凡爾納只是順著他的想像去做而已,但實現之前,他得掙脫父母的教條跟期望,走出自己的路。
《海底兩萬里》的主角,也是來自法國的博物館學者。那個時代,博物館彷彿就是一個蒐集想像的寶庫,從地上走的到天上飛的聚集在一個地方時,那就是想像了。所有的生物學家彷彿是古板的研究者,同時也是腦袋異化的飛翔者。
「想像年紀」該閱讀的寶物
儒勒.凡爾納的想像探險書,是想像年紀閱讀的寶物,比利時畫家戴爾沃(Paul Delvaux)在10歲時閱讀了儒勒.凡爾納的書,開啟了他的創作人生。為什麼是10歲呢?我想10歲的年紀是相信「想像」的,這種天真如果投注一點行動力,就有可能讓「想像」往真實的路上去實踐。如果到成年後再讀《海底兩萬里》,我想我們都當它是一個冒險故事,而不是真實的故事。
儒勒.凡爾納的探險書寫可以從海底到地心,再到太空去。我也在這本書裡看見儒勒.凡爾納的兒子,照片裡他是個痞痞的壞小子,但你知道,這樣的壞小子都是絕頂聰明的小孩,會破壞大人的一切規矩,只因為腦袋優秀的想像力道超過了身體的束縛。事實證明,他的兒子也成為一位優秀的作家。
小時候老師不都會給我們一個「未來世界」的畫圖題目?每個孩子可以盡情地想像,總是把世界畫得像蛋糕一樣、地下一層有火車,一層有汽車、天上有架起來的軌道,以及更上面不受軌道控制的各式飛行物。但後來回想,那是在一張圖紙裡的小小出口,現實世界的孩子被壓抑得太多太多了。不准做什麼、排隊如何整齊、教室如何得到整潔比賽第一名,走廊一直都有人走過去,眼光在巡堂監督著。
長大之後,我們很難再把「想像」當真了。為什麼不會當真?我想是我們的身體已經著地了,不是飛翔的,而凡事務求實際。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