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劉細良/香港反送中,揭開共產黨直接治港新模式

香港人對於6月12號鎮暴警察向示威者頭部開槍的場面嚇呆了,5年前(雨傘運動)還不過是用胡椒噴霧及催淚彈,短短5年之間,已經升級為用警棍毆打、近距離發射橡膠子彈、豆袋彈,甚至攻擊記者等極權政府行為。恐怕今次反送中運動會有平民犧牲性命。即使在獨裁國家,群眾抗爭威脅到政權生存,獨裁者才會重手鎮壓,而外界至今仍無法理解為何特區政府不惜政治代價,甚至人命安危,誓要通過《逃犯條例》(又稱《送中條例》)的修訂。這一切必須從現任香港行政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台後,中共對香港管治模式的改變這脈絡去理解。
北京主催
2012年中共決定撤換特區領導人,不少人誤以為北京為了糾正前一任梁振英的極左政策,改走相對溫和政治路線,才欽點較為港人接受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接任,這個人事彷彿是2003年曾蔭權接替提早離任的董建華的翻版。林鄭月娥也聲稱自己會專注民生,減低社會政治爭拗、彌補撕裂等等,結果她上場後卻出現更極端的政策。
首先是取消當選議員資格擴大化,由2人增至6人,更在各級選舉(如立法會、鄉郊代表選舉)中引入政治思想審查制度。另一方面借反港獨的名義,收緊自由空間,以殖民地時代的惡法對付被指控為港獨組織的「香港民族黨」,驅逐香港外國記者會(FCC)第一副主席及《金融時報》亞洲新聞編輯馬凱(Victor Mallet),並訂立《國歌法》,將侮辱中共國歌變為刑事罪行。在政治融合以外,林鄭月娥亦大力推動過千億的東大嶼人工島計畫,配合中國大陸融入大灣區規劃。
上述種種政策最令香港人不滿,全屬閉門黑箱作業,欠缺在香港特區政府及社會精英、各諮詢機制及專業團體的蘊釀過程。有人從林鄭月娥個人強悍性格去解釋閉門造車式管治作風,但事實上,由《送中條例》修法可見,這種脫離本土政治精英階層,由上而下的施政方式,非關特首個人性格,而是北京直接管治香港的新模式。
過去兩年香港特區的管治綱領及具體施政,均是由共黨制訂然後交予林鄭月娥執行,所以才出現黑箱作業閉門造車情況。如果決策是源於香港內部,百年來政策皆有一套諮詢式政治吸納方法,如經過法律改革委員會討論、諮詢香港大律師公會等既有程序。《送中條例》修法之惡劣,是假借港人陳同佳涉台北謀殺案,以引渡時間緊迫為借口,繞過所有既定諮詢機制,突然推出,意圖在3個月內通過。香港本地利益相關者均反對修例,包括商界丶政界、新聞界、公民團體以致國際社會,這法例唯一得益者只有中共。
由於政策是由上而下,反對及溫和意見均被拒諸門外,而林鄭月娥在北京支持下,公然蔑視一切批評及修改建議,在立法會中指責修改建議全屬廢話。這並非單一個別事件,耗費巨大公共財政資源的東大嶼人工島計畫,其實是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組織提出,政府主事官員發展局長在政策公布後,對財務狀況丶規劃大綱竟然一無所知。
黑手處處
由此可見,特區影響深遠的施政,已非源於香港內部決策系統,這與英治殖民地間接管治模式,有明顯分別。九七前的英治政府,總督雖然由英內閣委派,但其施政卻有真正高度自治,由本地殖民地政府公務員去制定,經總督會同行政局批准執行,香港在自治下才有空間發展出一套諮詢式參與程序,吸納本土精英意見,為殖民地外來政權施政,提供合法性基礎。由於香港民眾看不到英國政府的「黑手」,政治干預消失公眾視野,於是形成自1972年麥理浩時代(港英時期任期最長的港督)開始,廿多年政治穩定黃金時代。九七主權移交頭十年,在一國兩制下,中共仍然尊重香港的自治權,第一次北京強加於香港,由上而下的施政是2003年提出按《基本法》第23條為國家安全立法,結果觸發50萬市民上街抗議,香港商界代表田北俊領導的自由黨叛變,法案撒回,2005年董建華稱病提早下台。
自2005年至今已經十多年,北京檢討了《基本法》第23條立法失敗原因,全力強化黨國機器在香港的滲透,加強收購本地傳媒、介入各級選舉、培訓「自己人」政客、拆散本地商界政治力量,牢牢地控制香港政治建制,以協助特區政府施政為名,由中央駐港的黨機器中聯辦掌控特區政治工作。《送中條例》出台,本地商界反對,政治代理人支持動搖,於是便由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召集各路建制人馬,宣示此乃中央政策。
至此,中共實際已經在直接管治香港,林鄭月娥是個言計聽從的執行者,議會程序亦同時控制在中聯辦手上,包括日前警方強力鎮壓示威民眾,也應該來自同一套劇本。大家不要再裝聾作啞,事實上中共早已拋棄一國兩制幌子,即使有一套所謂基本法規定的特區政府體制,但幕後操控的已是黨國機器,他們正以極端手法管制香港,《送中條例》修法也因此沒有什麼談判空間可言,因為林鄭月娥名義上是特首,但實際只是個台前代言人。
相比英治殖民地,今天中共黑手處處,四圍「亮劍」,建制政客目中無港人,施政手法粗暴,總之議會夠票通過就以制度暴力去完成,而年輕人為了自己及香港自治未來,作出更激烈的抗爭。一國兩制大敗局已成,香港自治已經結束,台灣朋友,除了高雄市長韓國瑜之外,相信大家是同步目睹香港在中共管治下衰落過程,這表示中共的對台政策,也會同時走向極端。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