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家瑋/穿越繽紛罩袍,走入台北清真寺的齋戒月

每年的回曆9月,是伊斯蘭教的齋戒月,穆斯林每天必須在日出後、日落前的期間齋戒。齋戒的用意,是透過身處在生理需求匱乏的狀態來鍛鍊心性,以及表現對真主阿拉的忠誠。此外,齋戒月也像是一個轉捩點,人們透過節制飲食的方式來贖罪,希望在經歷這段過程之後,過去一年所犯下的罪行能夠得到原諒,如同重獲新生一般,回到純淨的狀態。
許多人仍在熟睡的時間,穆斯林已經整理好自己的儀容,虔敬地準備進行禮拜。
清晨3點,台北清真寺的燈火依舊明亮,穆斯林們聚集在大廳及清真寺兩側用餐,日出前的這一餐稱為「封齋飯」,即是進入每天齋戒前的最後一頓飯。結束用餐後不久,大廳傳來阿拉伯文的喚拜聲,大意為「阿拉至大,快來禮拜,禮拜勝於睡眠」,提醒人們禮拜的時間將至,讓大家盡快完成淨身,為接下來的禮拜做好準備。日出之前進行的「晨禮」(Fajr),是伊斯蘭教每天五次禮拜中的第一次,也是一天齋戒的開始,長達十多個小時的時間,穆斯林不進食、不喝水,直到日落以後,進行完「昏禮」(Maghrib),一天的齋戒才算是告一段落。
全台僅有9座清真寺,穆斯林常住人口卻達6萬,還有超過30萬名的穆斯林移工、學生與旅客。許多來自不同國度的穆斯林都在這裡禮拜。
齋戒月期間,會有比平常更多的人來到清真寺做禮拜,禮拜之間的空檔,可以看到有些穆斯林躺在大殿後方稍作休息、許多異國面孔的孩童在門口嬉戲等,這些都是台北清真寺在齋戒月時特有的景象。台北清真寺的信眾組成非常多元,除了台灣人之外,也能見到來自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摩洛哥、索馬利亞等各個不同國家的穆斯林。在這裡無論你來自何處,每個人見面時都會互道一句「Assalamu Alaikum (السلام عليكم)」作為問候,意為「願真主賜你平安」。
開齋節這天,信徒們穿著自己最美的服飾來到清真寺,鮮豔繽紛。
齋戒月結束的第一天是「開齋節」,它在伊斯蘭文化中,有如台灣人的農曆新年,是一個會與家人朋友共同度過的重要節日。今年(2019)的開齋節是陽曆(國曆)6月5號,早上6點,已經有許多穆斯林陸續抵達台北清真寺,工作人員扛出一捲捲地毯,將大殿外的大廳直到最外圍的入口門廊一路鋪滿,即使已經騰出清真寺內全部能使用的空間作為禮拜場地,仍然不足以容納所有前來的信眾,清真寺前的草地、兩旁樹叢的縫隙,都成了禮拜的場所,穆斯林鋪上自行攜帶的禮拜墊或厚紙板跪坐其上。
隨著儀式的時間接近,停靠在清真寺旁的計程車愈來愈多,人們橫越馬路的腳步也更加急促,信眾的行列逐漸延伸到了路旁的人行道。教長唱誦可蘭經的聲音從兩旁的擴音器傳出,穆斯林循著儀式一同做出抬手、鞠躬、跪地、叩頭的動作。清真寺前許多顏色鮮豔的罩袍隨著動作的轉換,形成一幅在變化中充滿秩序的繽紛畫面。禮拜結束後,人們彼此握手、擁抱,互道平安,這天之後的一年,穆斯林們可以再度過著正常作息、不須齋戒的生活。
一位穆斯林朋友說,面對齋戒月的結束,心情是非常複雜的。雖然清真寺裡外都瀰漫著歡喜慶祝的氣氛,但齋戒月的這段日子卻很值得讓人懷念:能夠衣食無虞、不須挨餓,固然讓人體會到自己的幸運,但與信眾們齊聚在清真寺,恪守教義虔誠度過的這一個月,是一段讓心靈感到更加富足的旅程。
Fill 1

穆斯林在禮拜前,會先以清水洗淨手腳、臉部、口鼻、耳朵、頭頂等部位。

Fill 1
Fill 1

一位穆斯林在清真寺大廳進行喚拜。

Fill 1
Fill 1
Fill 1

昏禮結束後,清真寺大廳就變成信眾們享用開齋飯的場所之一。

Fill 1
Fill 1
Fill 1

清真寺中男女禮拜的場域區分地非常嚴謹,唯有年幼的孩童不在限制內。

Fill 1
Fill 1

伊斯蘭教的禮拜時間依據太陽的運行而定,所以每天會有些許差異。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2019世界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在2月20日公告「2019世界新聞攝影大賽」(2019 Photo Contest)各獎項提名,其中備受矚目的作品與攝影者,分別是入圍年度最佳單張照片的6位攝影師,與本年度的新獎項──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的3位入圍者。 自1955年以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和議題皆受到廣泛關注,這些精彩影像為前一年的新聞攝影做出了卓越的視覺貢獻。為了選出第62屆(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者,評審們在2019年1月12日起3個星期內,評選了來自世界各地4,738名攝影師的78,801張參賽照片。 最終得獎名單將於2019年4月11日,在阿姆斯特丹所舉行的「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上公佈。 年度最佳單張照片入圍作品 Fill 1 2018年2月25日敘利亞al-Shifunieh疑似遭不明氣體攻擊,民眾正接受治療。(攝影/Mohammed Badra/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Fill 1 一位中非查德孤兒走過畫著火箭推進式榴彈砲的牆面。(攝影/Marco Gualazzini/Contrasto) Fill 1 這是Yorladis第6次懷孕。曾是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一員的她,前5次懷孕都因為戰爭被迫中止。她表示,第5次懷孕時,她曾以寬鬆穿著隱瞞她的指揮官達6個月之久。(攝影/Catalina Martin-Chico/Panos) Fill 1 國際社會針對記者Jamal Khashoggi失蹤一事日益強烈,當沙烏地阿拉伯的調查人員進入土耳其沙國領事館時,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企圖阻擋媒體的採訪。(攝影/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Fill 1 「Akashinga」是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反盜獵單位,成員之一的Petronella Chigumbura正在Phundundu野生動物園進行隱蔽訓練。(攝影/Brent Stirton/Getty Images) 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入圍作品 查德湖危機(The Lake Chad Crisis) 在政治衝突和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