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被消失的3584個關鍵字:六四這一天,牆內的人想說什麼?

「香港現在(6月4日)還是白天,晚上活動之前會怎樣,還不知道,」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以回報戰場現況的口吻,告訴我們在中國、香港境內,網路上頭言論掌控的現況。每年六四,都是中國網路防火牆的關鍵戰役之一,今年正逢30週年,中國政府對網路的控制,發動前所未有的攻勢。
4月起,中國境內開始不分語言版本地完全封鎖維基百科;5月,AcFun彈幕視頻網、YY直播等至少5個影音平台貼出公告,說要「彈幕升級」、「系統維護」,公告當日起用戶將無法使用彈幕功能、不能註冊新帳號、不能修改個人資料或發言。中國平台霸主微信(Wechat),同樣也限制用戶變動個人基本資料,就連VPN服務商,也在六四前的週末,開始受到干擾。
「微博的用戶今天也回報,發表評論不能帶圖了,」傅景華說,中國的網路言論審查,從2014年、2015年一路惡化,加上習近平任內大力推動的網路主權概念、各種立法,都形成寒蟬效應,逼得各網路企業投入資源,強化審查。就在六四前夕,中國中央網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員辦公室(簡稱網信辦)要求網路公司自律,一旦有違法內容,會嚴厲開罰。而網信辦聲稱,在過去兩個月,網信辦對網易新聞、騰訊、新浪網等開罰,祭出幾天到幾週不等的封鎖。
每年一次的「儀式」
不能說的這一天還是到了。六四這天,傅景華在電話那頭告訴我們,他還沒發現其他的緊縮措施,但有些使用者,已經開始他們每年一次的「儀式」。
「在6月4號的零時,網路上開始看到(網友們)『深夜未眠』
六四這一天,許多中國網友會在網上貼蠟燭、寫上「今夜未眠、不眠」,都是紀念六四的方式。

的貼文了,」傅景華說,從2012年起,他帶領的「微博視野」團隊,在每年的6月1日至6月4日,找尋那些因審查而遭刪除的微博。7年來,該團隊已從10萬個微博帳號,收集到約5萬4千條遭刪的微博;他們從中取出共1,256則附相片的刪帖,將千張消失的內容印製成照片,巡迴香港、美國各地,要讓牆內的聲音被聽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When you lose with a good hand, how can you still tie? #china #censored #censorship #tiananmensquare #tiananmen #collectivememory #memory #remember #journalism #media #education #hku #jmsc #64censoredpics #weibo #weiboscope #june4th #1989 #六四事件 #天安門

64CensoredPics(@64censoredpics)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14 日 上午 3:28 張貼

「為什麼他們(網友)知道一定會被刪,而且還可能影響自身安全,仍要發出來?不光只是勇敢,後面一定有動機的,」傅景華解釋他開始計畫的原因,這一千多條被消失的訊息告訴他,「他們是在發出訊號,是給國家的,告訴國家這些處理(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對,他們不滿國家的做法。」這一千多則內容在網路上的壽命,大多不超過半個小時,從中,傅景華讀出每一年民眾對中國政府不滿的內容,例如劉曉波、或是封鎖天安門廣場等。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Today early morning. #tankman #tank #china #censored #censorship #tiananmensquare #tiananmen #collectivememory #memory #remember #journalism #media #education #hku #jmsc #64censoredpics #weibo #weiboscope #june4th #1989 #六四事件 #天安門

64CensoredPics(@64censoredpics)分享的貼文 於 PDT 2019 年 4月 月 14 日 上午 11:55 張貼

因六四而被封的3,500個關鍵字
除了「微博視野」的上千張圖片,《報導者》也取得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今日(6月4日)發布的報告,以及2009年開始建檔的清單,翻出在8個通訊、直播平台上(WeChat、LINE、TOM-Skype、新浪UC、YY、新浪Show、9158、呱呱),因與六四相關而被封鎖的關鍵字。
3,500多個被封鎖的關鍵字,有的直接與六四相關,有的是相關的詩、歌、散文。10年間不只是言論控制的技術在進步,使用者也試圖尋找漏洞,把已經被封的關鍵字化成暗語,光是「吾爾開希」,就有10幾種表示方法,如「舞而开西」、「吾ER开XI」;六四也有數百種寫法,包括「螳臂当车八乘八」、「6河蟹4」、「5月35日」、「s1xf0ur」、「32X2」、「VIIV」、「444444事件」 等。一一讀著牆內民眾創作的暗號,會讀出說話的渴望以及牆內的無奈。
三分之一的新增字與香港有關
在六四30週年之際,公民實驗室發現被封鎖的關鍵字繼續新增,這不只代表掌控的範圍更廣、暗語的創作更多,他們透過5個月的記錄,發現香港成為管控六四資訊的一個新目標。中國直播平台YY封鎖的關鍵字,關於六四的就新增了306個,其中,約三分之一與香港有關。
「這是10年來第一次,香港成為被封關鍵字的分類之一,」公民實驗室研究員Lotus Ruan告訴我們,這些被視作紅線的關鍵字,有的直接與六四相關,例如是紀念活動發生的地點、組織紀念活動的團體,或是直接與六四相關的人物等,細分的項目連立法會大樓外停車處、長跑隊(六四紀念馬拉松)都被列進去了。
紅線也拉到了不與六四直接相關的其他字眼。例如在香港雨傘運動中成立的團體「流動共學」,或是影片名稱如《伍拾.不變》、《21世紀警察故事》(前者為帶有批判預言意味的電影,後者則諷刺性的描寫監控科技怎麼讓未來的香港成為零犯罪率的地區),還有引起各界反彈,即將在6月9日舉行全球串聯遊行的反逃犯條例運動等。
公民實驗室認為,除了香港近年在中國民主運動討論中扮演的角色外,無法確切地判別香港在今年被特別擴大封鎖的原因,一個可能性是YY平台自行判斷與香港有關的訊息,將在此時此刻成為網路上熱烈討論的焦點,另一個可能,是中國政府對香港言論自由的施壓。
這份最新的發現,對傅景華來說,背後原因可能有兩種。第一,六四30週年之際,全球一定都會關注香港的紀念活動,如何打壓香港的紀念活動進行,重要性不低於中國對國內的掌控。
第二,防止六四與六九串聯。最近的反逃犯條例運動,又拉起一波民意反彈,至今全球已有15個城市響應,遊行即將在6月9號進行,「兩個運動都是針對共產黨的,會不會互相串聯?」傅景華認為這是今年加強對香港資訊封鎖的原因。
從每個人的動態牆開始,不讓六四消失
「今年,在香港來說,六四不只是六四。」
傅景華如此描述30週年之際,一場紀念30年前民主運動的活動,如何與其他民意共振。而這也是被消失的3,589個關鍵字和1,256張照片吿訴我們的事:人們在六四當天的「儀式」,用雞蛋砸「網牆」,要讓政府知道,在六四歷史被平反之前,人們會一直記得中國政府當時選擇以武力,將人民逼向了它的對立面。
只是這場記憶能不能被資料庫的建置保存下來?對六四記憶的巨大空白,除了資料庫的提醒,還可以用什麼方式去追尋?這場記憶的戰鬥誰輸誰贏?每到六四這天,每個人的動態牆,不僅是答案,也是行動的起點,更是人們給中國政府的訊號。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