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鮑彤/初選後,民進黨的分裂危機會愈來愈小

民進黨一開始的初選機制我認為並不合理,因為是以「沒有競爭者」的前提下設計,因此從登記到初選結果出爐時間很短,是有問題的。我不明白為什麼民進黨沒有察覺到局勢的轉換預先修改規則,反而是真的有競爭者賴清德出現後,才必須修改初選方式,造成外界質疑與傷害。
我認為,對於蔡英文而言,初選時程延後對她的選情以至於支持度,是極為關鍵的影響,雖然此舉招致了不少的批評,也使得過去多著重在治理的蔡英文被迫必須進行社會溝通,但梳理過去3年的施政成果之後,反而使她在這2個月的支持度逆勢攀升。
外交、主權牌成功
在賴清德出來競爭之前,坦白說蔡英文並沒有積極準備初選,而且也沒有向外界說明必須連任的理由;但是當競爭者賴清德出現後,這2個月明顯可以感受到蔡英文不斷提出各式論述,說服民眾為什麼「非她不可」。
我觀察到幾個比較關鍵的時刻,例如「北美事務協調委員會」更名為「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國安會祕書長李大維訪美並與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舉行雙邊國安顧問會晤,這些成果其實都呼應蔡英文的外交、主權與國防政策論述,事實上這也是蔡英文擅長的領域。論述搭配實務,確實為蔡英文加了不少分,也讓她從2018年年底的敗選陰霾中走了出來。
根據我看到的一些民調資料顯示,蔡英文現在的施政滿意度已經比2個月前好上不少,而且也成功建立了「過去3年我們都在準備,而如今已經開始看到成果」的形象。
除此之外,不少人也提到近期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影響,我認為這是一樣的概念,因為這牽涉到主權議題,也是民進黨支持者非常關注的議題,因此也不斷提醒選民關注主權的重要性,並進一步與蔡英文連結。
蔡、賴核心支持者有顯著差異
Fill 1

民進黨黨部今日發表初選民調。(攝影/蘇威銘)

賴清德在民進黨內的支持度也不算低,許多人對他也持正面評價,但是當在蔡英文與賴清德之間要做選擇時,差異性就會展現出來。
以我看到的民調資料,民進黨的政黨認同者幾乎是一面倒地支持蔡英文,但是表態支持賴清德的人,政黨認同落在國民黨與中間選民的比例相對高。因此這次的黨內初選民調,當民進黨的政黨認同者有更強烈的動機接電話、回答民調問題時,蔡英文的支持度自然就會勝過賴清德。
蔡賴兩人在過去2個月的初選中互別苗頭,不少人擔心初選結束之後可能會造成民進黨的分裂,但我不這麼想,我反而認為民進黨的分裂危機會愈來愈小,至少今天會比昨天小不少。當賴清德承認敗選並公開支持蔡英文,應能安撫一些青壯派的獨派支持者。而且蔡英文這次的勝出也清楚標示,這是民進黨的立場與支持者的主流意見。
如果真的要說有比較不確定的因素,我認為是年紀較長的獨派人士,他們可能仍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最後也有可能自己推人選出來角逐總統,但是不管派誰出來,我想都是會被邊緣化。
民進黨有更多時間恢復元氣
這場初選塵埃落定之後,我認為民進黨有相對更多的時間恢復元氣、冷靜與整隊,因為當國民黨還沒有開跑、內部仍有不同意見時,民進黨已經不用面對黨內同志的相互挑戰或攻擊,可以砲火一致對外,不管對象是郭台銘或韓國瑜。
除此之外,中國也不會因為蔡英文或賴清德出線而採取不同舉措,因此蔡英文也可以持續推動既定的國防外交等政策。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