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凝視・1095》影像集:8張照片的背後

Fill 1
文、攝影/蘇威銘
那是又濕又悶的7月,我因為拍攝遊覽車司機的影像專題,在中正紀念堂外隨機尋找遊覽車司機搭訕,晚上8點半左右,停在中正紀念堂外側的遊覽車幾乎都熄火了,只剩少數幾台還亮著車頭燈,阿銘是唯一願意與我暢聊的遊覽車司機。他因為工作緣故,得在台北連續待上20天,接待來自不同國家的旅遊團,這樣的工作狀況,早已是遊覽車司機業不能說的祕密。
阿銘年約40,但因為長期過勞,臉上已滿佈黑眼圈、皺紋。某天,我跟他回下榻飯店聊天,一回飯店,阿銘馬上打開手機,與遠在高雄的老婆、兩個小孩視訊。看到已經十幾天未見的父親,兩個小孩興奮地與阿銘分享學校的事情,約聊到11點後才關掉手機,隔天清晨5點,又要備車,出車上工了。我問阿銘,何時才能回高雄?他說,他也不知道。
這張照片是阿銘結束一天工作後,準備去停車場清理、停放遊覽車的過程,被我記錄下來。當天由於阿銘與旅行社領隊起了衝突,領隊打給車行老闆要老闆解僱阿銘,不然再也不跟車行合作了。老闆憤怒在電話中用髒話咒罵阿銘,並要他跟領隊道歉。這張照片的拍攝時間點,便是在阿銘遭受委屈、道歉之後。
當時選擇在這個場域、時機按下快門,因為觀察到阿銘疲憊、委屈的神情,奮力但又無力的手勢,與車窗外台北寂寥景色形成呼應,而他在衝突過後,仍然得完成工作的內心糾結、埋怨,傳遞出小人物受到壓迫,難以改變現況的無力感,這樣的感受,也觸發我在那個空間、時刻,按下快門。
延伸閱讀:〈巴士運將的希望── 一切都平安〉
Fill 1
文、攝影/簡永達
走進死者阮文薦的越南老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巨大且難以名狀的悲傷。罹難者的家裡,沒有想像中的哭嚎,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安靜。阮文薦屍骨還鄉兩個月以來,他的父親會失神地看著臉書上的照片、他的母親反覆擦拭遺照,如果不小心留眼淚,她會趕緊用袖口擦掉。
和他同在台灣工作的哥哥阮文忠,回國後陷入無盡的自責,「我沒有阻止弟弟來台灣,我覺得是我的責任。」他悼念弟弟的方式,是一個人躲在KTV中,點播那些兄弟生前一起歡唱過的歌。
阮文薦的大哥告訴我,自從弟弟去世後,家裡沒有交談聲、笑聲,也沒有哭聲。家裡每個人都用各自的方式處理悲傷,卻又極力掩飾自己的情緒。直到採訪的最後一天,我表示希望能到阮文薦的墳前上香,為他在台灣的不幸遭遇致哀。祭拜時,阮爸爸首先開口,便哭地斷斷續續,阮媽媽則突然趴在兒子墳前哭地說不出話,而他的哥哥姐姐們也在一旁默默拭淚。
那一刻,我能感受到他們累積已久的壓力,終於稍稍獲得釋放。回程的路上,他們腳步變得輕盈了,而我站在隊伍最後頭,心想為這家人記錄下這刻。當我舉起相機,卻沒注意到一直相當照顧我的阮爸爸也停下腳步,按下快門那刻,他突然回頭,可能在看我有沒有跟上隊伍,也可能想再看看兒子的墳。
初次見到阮爸爸的印象,是在接近河內的巴士總站,北越連日下雨,他穿著一件墨綠夾克,懷裡拽著一個黑色塑袋的包裹。要抵達他們位在富壽省的家鄉並不容易,必須乘坐大巴再轉乘小巴,再由摩托車接送才能抵達,7個小時後,大約晚上10點才抵達他們家。
而阮爸爸因年輕時被徵召打越戰,落下眩暈症的病根,平常大太陽底下的農活,他很難做超過3個小時,然而,為了查明兒子的死因,60多歲的老父親,每兩週就搭車前往河內的政府大樓,行李僅有一個黑色包裹,裡頭是一封封他親筆寫下的申訴信,以及一紙台灣發給的死亡證明書。
他穿梭在各個政府機關,從來想問的問題只有一個:他的兒子怎麼死的?為什麼會讓他住進致命的宿舍裡?
阮爸爸帶我走過小兒子生前的軌跡,去他們小時候踢足球的球場、認識從小看望著的教區神父。我記得在我離開村子前,叔叔堅持送我到村口等巴士,上車前他抱著我,語氣中夾帶哽咽,說了好長的越南話,說完後在我左右臉頰親了一下。
自然我是聽不懂的,但我想起前一晚,他透過翻譯跟我說的:「我的兒子已經沒有了,但是我們還有很多越南人在台灣工作,我只希望台灣人能公平對待我們越南人,不要住在危險的宿舍。」
延伸閱讀:〈從台灣到越南,傷心的屍骨還鄉路〉
Fill 1
文、攝影/林彥廷
拍攝這個影像專題的起因是對台灣牡蠣養殖產業有些研究,加上老家就在嘉義,在不少朋友引薦之下,來到東石鄉的塭港村,據說這裡有台灣西部最美麗的夕陽。
前兩次來的時候,我都被塭港村裡一座「萬善同居」廟對面的住家吸引,這棟建築門口總是擠滿人在剖蚵,與周圍僅有一、兩位成員工作的情形有很大的對比。有趣的是,某一次跟朋友分享最初兩次拍攝的照片時,一位友人告訴我,這戶人家正是她的舅舅。
爾後,每一次拍攝,我都從這戶人家中開始,深入探索這個地方,這裡像是我的另一個家。第二次拍攝時,為了尋找更高的角度,爬上了堆滿蚵殼的小山以及佈滿迷彩噴漆的蚵棚架,一腳踩上去就跌落至地面,當場血流不止,才知道這個棚架其實是保麗龍做的,強烈感受到田野現場的威力。
夏季某一天,我跟著相片中的阿龍清晨4點半起床,5點開著發財車從塭港出發,經過東石快速道路來到嘉義市的東市場擺攤,直到正中午收攤。我們餐桌上的美食,就是經過這麼多的處理與搬運,才來到大家的面前。
三步一小營,五步一大廟,這裡的王爺信仰盛行。根據阿龍家人的描述:「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從塭港保安宮前往南鯤鯓、馬鳴山進香,如果碰上平日上學,也一定要請假去進香。」2018年10月2日,座落在東石塭港海堤邊保安宮邢府千歲,舉辦了盛大的聖誕千秋煙火秀。正好阿龍家當了爐主,神明會到他們家中過夜。
那個晚上,阿龍的家族包含父親與兩個兒子,小心翼翼地將神像由保安宮搬到家中3樓的神龕。在全員就定位準備發車前的一小段時間,我被手持神像的阿龍眼神吸引,因此按下了快門。
延伸閱讀:〈嘉鄉:塭港寄情〉
Fill 1
文、攝影/吳逸驊
2017年世大運期間的韻律體操,是最吸睛的運動項目,但對攝影者也是很大的挑戰。當時我拍攝彩帶、球、環、棒等不同比賽項目,都是以新聞攝影的框架拍攝「決定性瞬間」:選手旋轉身體拉開了彩帶瞬間、拋球接球的瞬間、拋環的瞬間⋯⋯等韻律體操展現力與美的那一刻。
但回到公司審視自己照片時,卻總覺得少些什麼,我自問:除了瞬間之外,還能表現什麼?當我再次回到現場時,不再追求那個瞬間與運動的高潮,而是留意選手情緒與動作。「環」這張照片裡的選手,沒有其他選手比賽時的笑容,取而代之是深鎖的眉宇,彷彿用盡氣力完成比賽。
2019年的今天當我回看這張照片,忽然一句話瞬間閃過腦海:「我們對美感的感受會反映我們對生活的理想。」我想,這張照片也反映了我工作理想吧。
延伸閱讀:〈2017台北世大運現場圖輯〉
Fill 1
文、攝影/蔡耀徵
執行人物採訪的拍攝工作,尤其是配合電影、唱片宣傳通告的採訪,往往受限於時間與場地,多數狀況只夠時間在電影公司準備的大背板前拍照,或靠自己想盡辦法在有限的空間裡,找出能與其他媒體區隔的拍攝場景。也因此,攝影師常要有「現實跟不上想像」的心理準備。
採訪《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那天,地點依舊是拍攝多次的電影公司辦公室,卡在前後都安排了其他媒體採訪,無法將導演帶離這棟大樓進行拍攝,在極有限時間下,我四處尋覓新的拍攝地點,當我偷偷晃到地下室時,一眼看到擺在角落那輛呼應電影的粉紅腳踏車(在電影中是一台粉紅色的摩托車),出其不意地就像在那裡等著我。
對攝影記者而言,有時候拍攝肖像照片能順利呈現出一種氣氛、捕捉一個神情已經是很大的幸運,那天拍攝意外還找到合適的道具,配上本身就很愛玩的黃信堯導演和讓人眼睛一亮的粉紅腳踏車,很快就讓攝影與被攝者都進入狀況,最後得到一張讓人滿意的照片。
目睹這次「奇蹟」的編輯說:「如果拍照需要擁有某種運氣的話,我覺得你就擁有那樣的運氣!」有趣的是,自從那次之後,我幾次拍攝肖像果真一路順暢。
延伸閱讀:〈專訪《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人們拜佛,還是敗給虛無的寄託?〉
Fill 1
文、攝影/余志偉
2016年春天發生在石門海域的貨輪擱淺漏油事件,這些到現場清理油汙的人大多是當地的居民,言談中大家對2008年的漏油事件除汙還歷歷在目,那次大約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才清理乾淨,但海裡及周邊的物種似乎再也回不去。幾位年紀稍長的居民跟我聊著,過去只要到近海作業就能討生活的往事,當天他們才正要開始清汙,工作之餘還不時嘮叨,這次不知要清理多久。
這次事件因為天候關係,讓搶救清理延宕許多時間,以致於擴散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當我跟著一隊除汙人員下到海岸,一層重油泥濘的隨海浪浮動,海面一片黑鴉鴉到令我窒息。為了避免二次汙染,除汙首先就是在分界處舖上吸油棉布,穿白色防護衣的除汙人員推著一圈圈厚重的白色棉布,似乎為大地蓋上白布,為海洋悼念。
延伸閱讀:〈【石門油汙事件】他們沒有捷徑〉
Fill 1
文、攝影/曾原信
朱寧民是榮譽國民,我覺得他在大觀居民中比較特別的一點,或許在於他過去的軍人身分——相對而言他比較信任政府,他堅信只要講道理,提出居住在此的各種證據,政府便不會拆房,也會協助安置——只是退輔會一次又一次都讓他感到失望。朱寧民算是我第一波接觸的居民,狹窄的老房內掛滿他從軍時的獎狀,聊天過程中時刻感受到他身為軍人的尊嚴感,因此我提議讓他掛著獎章,並且在這掛滿獎狀的客廳拍攝一張,除了象徵他的身分,同時也代表著他身為人的某種底氣及尊嚴。
每次見到朱寧民,聽他訴說過去居住在此的合約、裝修許可以及各式各樣他認為可以證明他是合法居住的文件,便知道他一直希望講道理。他也不是單純是個軍人,他是孩子的父親,曾是一名理髮師,朱寧民也是有夢想的。
我並不是忠黨愛國那型的,但每每朱寧民向我敬禮時(包括我拍攝這張相片前)我也會雙腳併攏,認真地與他敬禮,因為那是他踩在這塊土地上的尊嚴。
照片中是一個狹小的客廳,過去曾是朱寧民理髮工作的場所,牆上掛滿他服役時的各類獎狀,談話時得知他還有各類獎章,而朱在面對鏡頭時,又會習慣性的立正站好,因此畫面中的場景、衣著與他的動作,都象徵著他的身分,以及居住的品質(很顯然的,客廳非常窄小)。要呈現迫遷戶的痛苦,我想得先呈現他們到底如何居住在此,而他們又是誰。
延伸閱讀:〈「如果我有錢,幹嘛住這裡?」──大觀社區故事〉
Fill 1
文、攝影/林佑恩
這張照片拍攝時間是鄭性澤(阿澤)第一次再審開庭之後,在家鄉苑里的海邊拍攝。再審確定後,面對蜂擁而至的媒體提問,以及要準備再次面對開庭的訊問,阿澤顯得非常緊張與疲憊。開庭結束後,我們與阿澤回苑里,他帶我們去海邊,那是他過了14年後再次回到這片海岸。
當時阿澤被法院宣告限制出境出海,一開始走在海水與沙灘的交界,他還有點猶豫,但一踏到海水,阿澤整個人開闊了,開始說招牌澤式笑話,自由地踢著海水。在當時膠著的再審氛圍之中,第一次真心地感受到,何謂自由。
延伸閱讀:〈含冤15年,鄭性澤終獲清白之路〉
Fill 1
凝視・1095 —《報導者》2015-2018影像集

即日起~5/31 獨家預購限量套組
☛點 此 前 往 預 購
實體與網路書店6月初上架,詳情陸續公告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