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陸穎魚/我想做你一朵玫瑰花

早上醒來,一如以往的早上,刻板的手勢,伸往放在床頭櫃的手機,按下無色無味的圓形按鈕,科技聖光打開另一片國度,我漫不經心地看,已經冷掉、或新鮮出爐的新聞短訊。這是我起床之前預先觸及世界的寂寞儀式。
擁有850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發生嚴重火災,煙霧彌漫的畫面,隱約其中的屋頂,在法國天空裡慢慢倒下來。我心裡突然有種隱密的哀傷,無法言明,那種感受不是熊熊烈火,而是一種無比深藍的冰冷。我前後去過巴黎兩次,第一次去是以記者身分前去採訪,第二次是渡蜜月,那時才有機會真正欣賞這座教堂的美麗,還有踏進與教堂相距不遠的莎士比亞書店。
從新聞知道,教堂的一些重要文化寶藏已被拯救出來,但我沉默地想,法國人內心的傷痛將如何能被拯救呢。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說:「聖母院是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學,我們精神的一部分,是所有重大事件發生的地方,包括瘟疫,甚至戰爭,這是我們生命的中心。」他的話是這麼絕對地正確,然而時間不會停止前進,我們只能期望,明天會更好。
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後,大家迅即想起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的著名經典小說《鐘樓怪人》,但我已想不起這小說的來龍去脈了,倒是想起少女時期愛讀的《雨果語錄》——「一顆心靈的嘆息,能比一城的喧嚷道出更多的東西」或者是「衰老是從眼睛開始的」。
我們為何因為聖母院遭受大火摧毀而悲傷?這並非單純因為教堂是社會資本或文化資產,而是教堂跟人類存在著內在情感連結,即使教堂只是建築物,但不代表這座建築物沒有與人產生對話的空間與功能。就如一間獨立書店,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的重要地標或獨特風景,我相信並非因為書店擁有華麗裝潢,而是它成功建立的品牌及形象,是來自於書店的精神價值與理念、專業用心的選書、特別的陳列方式,還有更重要的事情——書店與讀者的交流。
從表層來看,交流是雙方閱讀品味的分享;從深層來看,書籍是包著情感的媒介,書店與讀者通過它,進行更深刻的內在生命歷史交流。我認為,這種深層交流是一場奇妙的冒險之旅,需要個人的勇氣與付出。當讀者在書店付出自己的故事,甚至七情六慾,從此書店便不只是書店而已,它可以變成讀者的心靈棲息地,可以變成讀者生命中獨一無二的「玫瑰花」。當關係已經建立,牽絆便難以斷裂。
「對我來說,你只不過是個小男孩,就像其他上千萬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對你而言,我也只是一隻狐狸,就跟其他上千萬隻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養了我,我們就彼此需要了。對我而言,你就是宇宙之間獨特的存在;對你而言,我也是世界上獨特的存在。」——《小王子》
其實是關係的課題。巴黎聖母院就是那朵「玫瑰花」,馴養了法國人,以及世界各地的遊客。那麼,獨立書店要馴養讀者嗎?然而,馴養從來不是輕易而舉的事,馴養其中一個重要關鍵是「時間」。凡是愛的見證,皆與時間有關,如同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為母親而作的《哀悼日記》(Journal de deuil),那便是「一隻永無止盡地愛與悲傷的運轉的鐘」。
而我知道,未來我也會寫下屬於詩生活版本的《哀悼日記》。從現在計起,這間書店只剩下8年時間,我期望它能夠靠著賣書,走到限定終點,途中不依賴政府單位的任何補助,而是把書店的生存責任回歸寫作者跟讀者的本質上。未來的日子,就讓詩生活繼續在城中散發詩意,在迷宮裡開出美麗的紅玫瑰。
Fill 1

詩人羅智成寫下的〈夢中書房〉。(攝影/陸穎魚)

我們最著迷的迷宮
就是那家書店了!
在變動不安的整整一個世代
我們幾乎是含著淚傳頌
那座不移動、不融化也不現形的冰山
而閱讀
讀那些冷僻、艱深的心靈——
以及持續不懈的幻想
就是我們青澀的教派每天的儀式⋯⋯
像隻身藏不露的巨獸
書店以不起眼的門面對外經營
在重重書架後頭
它卻兀自生長
以一種初生星球的能量、暴力 和不可思議的可能性⋯⋯

——羅智成,〈夢中書房〉

募資計畫

詩生活目前正在進行募資計劃,有興趣支持的朋友可參考:

詩生活十年回憶倒數|2019詩通信計劃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