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謝一麟/最熟悉的陌生人,日台島國交流──《會長島耕作》11集

我是跟著島耕作一起成長的。這系列漫畫,認真要介紹得花很長篇幅。想要先特別介紹最近出版的《會長島耕作》11集,因為這一集的主場景與主題是台灣。
島耕作,是日本漫畫家弘兼憲史筆下的人物,從1983年的《課長島耕作》開始連載至今。漫畫中的島耕作,在工作領域一直往上爬,現已來到71歲,與弘兼憲史同壽。弘兼憲史說,他活多久,島耕作就會活多久。
1970年代,弘兼憲史在日本松下電器產業上班,離職後開始畫漫畫。這樣的工作經驗,成為島耕作系列的背景。戰後嬰兒潮、團塊世代
日語:団塊の世代,指日本戰後出生的第一代。

長大的島耕作,大學畢業後就到初芝電器公司上班。漫畫中的職場鬥爭、風花雪月、人性糾結,全部根植於真實的電器產業田野中,且其中因著產業而帶出的國際局勢、產業新知,是台灣媒體環境較少報導的脈絡,或有也是見樹不見林。島耕作像是某種產業經濟普及化傳播的說書人。像企業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首次公開募股)等等概念,看漫畫就比教科書更容易親近了解。前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任內,甚至拿《課長島耕作》漫畫當作致贈外賓的禮物。

島耕作系列,從他當課長,畫到一路往上升遷控股集團的會長。中間因為公司業務,有畫到法國的紅酒業、美國的流行音樂產業,中國、越南、印尼等國家的電器與科技業現況。弘兼憲史每畫到一個國家,一個產業領域,就會先去做詳細的田野調查,除了產業與政治環境,包括當地的小吃、餐廳、酒家、聲色娛樂場所等等,都會出現在漫畫裡。之前在提到亞洲局勢、對中貿易、尖閣諸島(釣魚台)時,島耕作曾幾次提過台灣。不過都沒有像《會長島耕作》11集的篇幅這麼多。
「會長島耕作」眼中的台灣
卸下實質管理職務的島耕作,開始有時間到不同國家走訪、交流。尤其是關心電機科技業,如何與農業、漁業、綠能結合,為地球貢獻心力,同時也創造新商機。漫畫中的議題,不僅與真實世界的現況吻合,更有一些預測、預判的觀點。像是《會長島耕作》第10集中,在談世界海洋漁業枯竭,而日本用海上養殖,來供應漁獲食材需求;海上養殖,需要高科技產業做管理。
台灣也是世界的遠洋漁業大國,會長島耕作來到台灣高雄,與鮪魚業者交流。漫畫中業者提到的遠洋漁業現況,包括海洋資源的永續管理思維,國際間IUU(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狀況,尤其是鄰近的中國。對於中國、台灣、美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現況,也有簡潔而切實的介紹。或許是旁觀者清,《會長島耕作》沒有歷史糾結或包袱,言簡意賅的從全球戰略與經濟角度,描繪台灣這個島國在大國夾縫中的處境。不是批判或冷眼旁觀,而是想著同為島國的日本,可以怎麼與台灣交流,甚至實際商業合作,創造更大的競爭力。
第11集中,或許為了營造緊張的戲劇感,虛構了一個台灣人物,是少年天才駭客,生理性別是男性卻喜歡扮女裝,因為入侵政府電腦而被注意,後來有日本企業主動提供他相關設備。島耕作與友人怕他被國際企業或組織相中能力而被綁架,趕緊協調台灣政府保護他,並借重他的專長為國家貢獻。弘兼憲史在畫這人物時,並不知道唐鳳入閣當政委,漫畫畫完才知道,並開玩笑說,自己可以改行當預言家。
說預言是誇張。但島耕作系列漫畫,以台灣的閱聽環境,算經常跑在前面,提供台灣相關議題一些思考的觀點或資訊。比如《會長島耕作》第10集,去參訪日本離岸的風力發電設施,及替代核能發電的現況。剛好近日台灣第一座離岸風場開始動工,長長的風機葉片抵達台灣,啟動位在苗栗外海的「海洋風電」計畫。離岸風場如何降低風葉轉動的噪音問題,以及海事、蓄電等相關工程,預估也可帶動民間企業的升級發展。這些剛好與出版一段時間的漫畫內容方向相同。
之前也多次畫到農業。除了食安與產業思維,農業問題更是國防國土安全議題。日本科技業投入農業領域,參考北歐的模式,用高科技、高效率、物聯網的方式管理農業,用最少的人力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產值,不但提升農業競爭力,也讓科技業有新的研發方向。從這再回看台灣的農業問題,與媒體報導的相關爭議,島耕作提供更寬廣的思考空間與可能的解決方向。
漫畫只是娛樂?取決於個人視野與觀點
過往在台灣的傳統觀念,看漫畫似乎是浪費時間、不入流的行為。但日本有很多類似於島耕作的漫畫創作方式,內容來自於多年的職場經驗,或實際的田野調查。像是某種專業領域的大眾普及化傳播的文本,有助於大眾了解不同的專業領域、生命經驗,對於公共事務討論,應該也扮演著溝通的橋梁。
弘兼憲史,更是這類漫畫創作的代表。除了島耕作系列,他的《政治最前線》也很經典,對於日本政治選舉、國會運作深入刻畫,裡頭許多議題,在這幾年台灣的選舉也可見(比如小額捐款慢慢取代財團的政治獻金)。《黃昏流星群》對於銀髮族晚年生活的關注,提供現在東北亞國家人口高齡化的現象,更多思考的觀點。裡面有很多銀髮族生活的眾生相,關於自身價值、身體健康或欲望、愛情、財產管理、家人相處、公共空間設施等等,很多細節的著墨。或許台灣在討論長照政策時,可以一起來讀這套漫畫。
在弘兼憲史的漫畫中,可以看到一個帶著日本觀點的台灣,也可以思考一個從台灣發散出去的國際關係網絡有什麼可能性。對於瞭解自身的優勢劣勢,是有助益的刺激點。比起台灣媒體閱聽環境,關掉螢幕,打開漫畫,跟著島耕作一起去經歷、看見什麼,或許會讓人不那麼厭世,不那麼酸民。
島國是大還是小,取決於每個人的視野和觀點。
《會長島耕作》第11集,p.44、45。(謝一麟翻攝)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