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夏日台灣記憶是最好的追尋——直木賞作家東山彰良專訪

東山彰良本名王震緒,台灣出生,日本長大。2015年,他以小說《流》拿下日本文壇最高榮譽的直木賞,史無前例得到包括宮部美幸、東野圭吾等9位評審全票通過的滿分成績,擅長推理小說的作家東野圭吾還形容東山彰良是「娛樂小說界的王貞治」。
《流》不但突破了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界限,也鮮明展現了1970年代台灣社會小人物的生活風景。東山彰良擅長將成長小說中的不安與衝撞發揮得淋漓盡致,懸疑中帶著幽默,即便是面對橫跨台灣與中國間的歷史洪流,也能坦然勾勒主角的的苦難與抵抗,是少數能用輕巧暢快寫就時代掙扎的小說家。
2018年,他的新作《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在奪得織田作之助獎、讀賣文學獎之後,又獲頒渡邊淳一文學獎。「我寫小說今年正好進入第15年,做夢也沒想到會成為作家,剛開始我只是很單純想寫一些有趣的故事,直到現在依然如此、沒有改變,」東山彰良在頒獎典禮上說。
台北廣州街,是他故事的原點
Fill 1

對東山彰良而言,台灣充滿活潑的氣息,有著取之不竭的民間題材,他總是透過細膩觀察轉化成精采故事。(攝影/蔡耀徵)

那些東山彰良口中的「有趣故事」,讓他想把印象中的台灣介紹給日本讀者,孩提時光居住的台北廣州街,是他故事的原點,廣州街上吹牛的大人們,是他故事的題材。「我是在日本長大,寫在小說裡的東西對我來說,可能就是在台灣自己家裡發生的事,好像沒有什麼新奇,所以我其實一直不知道值不值得寫下來,後來才決定以父親做範例,寫出了《流》。」東山彰良形容,自己像是拿了一個照相機,在台北拍了一張照片拿給日本人看,日本人會覺得很有台灣味,「可是我給你們看,你們可能覺得這什麼東西,路邊不就一堆,太平凡。」
但東山彰良就是有本事把那些平凡故事、庶民生活,寫得活靈活現——老兵鬥嘴、青少年幹架、華西街殺蛇、城隍廟前搬演布袋戲;書中的主角既熱血、又純情,在這個缺乏細節的時代,一下子就把讀者拉到那個1970、1980年代的台北時空,彷彿喚起的正是讀者自己的回憶,一邊捧腹大笑,一邊掩卷嘆息。《流》與《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兩本從日文翻譯成中文的作品,能讓一個午后的閱讀時光,顯得青春熱烈。
比方說,《流》裡描寫主角作為高中生鬥毆的心理轉折:
我們注視著彼此,拼命尋找暗示著攻擊、妥協和退路的所有徵兆。令我驚訝的是,連主動上門挑釁的雷威,似乎也在尋找退路。我們又不是會因為殺人而感到興奮的野獸,誰想面對這種狀況?大家都是因為萬不得已的苦衷,才做出違背真心的行為。世界用這種方式馴服我們,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懂得愛人,也會不惜殺人。
東山彰良似乎有一種特異能力,可以鑽進青少年的心靈,透過青少年眼睛看世界。例如,《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裡13歲的主角對無能為力的嘆息:
我們是小孩,這個世界無法如小孩的願。
正義蒸發,勇氣支離破碎,只有悲傷刺進皮膚。站在我眼前的阿杰已經不是我熟悉的那個阿杰了。
作品字裡行間展現著信手拈來的機智和洞察,東山彰良本人則顯得謙遜而爽朗,「我從小就乖乖的,沒有什麼不良少年時代,所以很羨慕像電影《艋舺》那種叛逆、有一群朋友可以打鬧,」他喜歡鈕承澤執導的電影,包括《軍中樂園》,說到這裡忍不住大聲嘆了一口氣,「很傷心發生那件事啊!(指鈕承澤被控性侵案)」
東山彰良喜歡懸疑、科幻的小說題材,也熱愛好萊塢電影,他的第一本小說《逃亡作法》受到描寫逃獄電影《驚爆轟天雷》影響;《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則和電影《豪情四兄弟》、《神秘河流》的主題呼應。在那些寂寂寫作、尚未成名的日子裡,他曾經一直幻想自己能寫出一部可以改編成電影、然後大賣座的小說,因此寫作的過程中會不斷朝著「改拍成電影」的方向、分量寫去。直到2013年他出版了長篇科幻小說《黑色騎士》(ブラックライダー),得到「ANX十大推理傑作」第1名、「這本推理小說最厲害!」第3名,他才發現,原來一個故事要在什麼時候結束,並不是作家能做決定的,而是要順著作品的意識寫下去,才能純粹地把小說寫好。
在《黑色騎士》獲得肯定後,東山彰良對自己的筆力開始自信,決定展開思考多年的家族故事,才誕生了得到直木獎的《流》。「寫完《流》之後,我還是想再把台灣作為小說的舞台,因此寫了風格不同的《我殺的人和殺我的人》。」對東山彰良而言,台灣充滿活潑的氣息,有著取之不竭的民間題材,他也喜歡甘耀明的《殺鬼》和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今年(2019)下半年將出版的新作品,主角則是生活在西門町的紋身街。
好的小說,能把人從框架中解放出來
Fill 1

「認同模糊一點也沒關係。」東山彰良覺得,人可以自某些框架中釋放出來。(攝影/蔡耀徵)

「對現在的我來說,一部好的小說的關鍵,是有沒有把一個絕對性的東西相對化,讓讀者在讀完之後,可以感受到,啊,這世界還是有別種存在的可能性,就算沒有人瞭解自己也沒關係。」小說有許多作用,但對東山彰良而言,他想藉著文學,把人從世界上某些框架住自己的界限中,釋放出來。
這或許與他在台灣出生、日本長大的經歷有關。東山彰良的國家認同是模糊的,小時候從日本回台灣,大人會問他,「日本怎麼樣?有沒有人欺負你?」回到日本,日本人也會問,「在日本生活了這麼多年,你算是日本人了嗎?」東山彰良說,「這些問題對我來說,都是很難回答的,因為我覺得兩邊都是故鄉。其實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覺得自己跟別人有點不一樣,但不是那麼不好的事,認同模糊一點也沒關係。」
國家認同並沒有給東山彰良帶來困擾,但作家這行的起步不容易。
從迷惘到專心致志的作家之路
東山彰良的父親王孝廉,是出過散文集的大學教授,頗有文名,小時候住在台中大肚,跟在地人東混西混,王孝廉好友邱坤良形容他:「從小鱸鰻鱸鰻
台灣閩南語,指「流氓流氓」。

,豪爽講義氣,有話直說,好惡分明。他說自己既不是高貴的外省人、亦非曾受殖民者眷顧的高貴台灣人,是跟在地底層沒兩樣的外省人。」東山彰良的成名作《流》一開頭,其實是引用父親王孝廉1970年代刊於中時人間副刊的詩作〈魚問〉:「魚說,只因為我生活在水中,所以你看不見我的淚。」他寫作這本小說時,也和父親一起結伴去山東田野調查,才打開了多年纏繞的父子心結。

丹.布朗(Dan Brown)創作《達文西密碼》時,是窩在父母家的洗衣房裡,用老舊的電腦,架在燙衣板上一字一句敲出來。讓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聲名大噪的第一本小說《魔女嘉莉》,是他住在貨櫃車裡的深夜,等孩子睡覺後寫出來的。在日本泡沬經濟下成長的東山彰良,就像許多找不到方向、對社會適應不良的年輕人一樣,為了就業,大學想讀文學或哲學,卻改讀經濟;畢業後進入日本航空公司大企業全日本空輸(ANA)工作,但做了一年就辭職,後來還跑去中國攻讀經濟學博士。博士沒讀完,他因為太太懷孕回到日本福岡,在餐廳打工、當入出境管理局和警察局的中文翻譯。
「那時候生活有很多壓力,就想要逃避在小說裡,寫小說是一種逃避現實的療癒。」後來,他在福岡的大學當兼任講師教中文,一教就是20年。為了抓住寫作的夢想,東山彰良在福岡市內不同的大學奔波,有時一天還得跑兩間學校。他也幫漫畫《火影忍者》寫劇本,開玩笑說自己的小孩都是《火影忍者》養大的,連家裡養的貓都叫主角的名字「鳴人」。
「一直到今年3月我都還在大學教書,日本的學制是到每年3月底,我從4月就不教書了,可以專心寫作,是專業作家了!」東山彰良特別強調自己終於可以靠寫作養家,開心之情溢於言表。
「東山彰良」筆名中的「東山」,取自父親的祖籍山東,「彰」則取自母親的故鄉彰化。王家三代在中國、台灣、日本漂流,是大歷史糾葛的縮影。這個用日文創作的台灣作家,在50歲的這一年,終於能在播放著搖滾與藍調的房間裡,全心投入心愛的小說寫作。而日本和台灣,都是他自由追求的心靈沃土。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