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米果/夾在水俁病受害者跟政府之間,無人知曉的原點

「也許我做的事情很過分。要一位剛失去老伴的女士在攝影機前面訴說先生過世當天的情況,恐怕是很不體貼的要求⋯⋯。3小時後離開她家時,我手上除了山內先生留下的詩與文章外,還多了4顆橘子。那是在玄關時,夫人說『我先生也是一樣。像你們這些做事的人,水果總是攝取不足』硬塞給我的。我可以接受她如此溫馨的對待嗎?懷抱著既高興又悲傷的複雜心情,在走向公車站牌的夜路上,暗自立誓要做出一個能夠報答這份溫馨的節目。」

——是枝裕和《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

這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在1991年,拍攝富士電視台深夜節目「NONFIX」一部紀錄片《しかし⋯⋯福祉切り捨ての時代に》(但是⋯⋯在捨棄福祉的時代)所留下的文字紀錄。
當時他因為採訪了東京荒川地區一位女服務生,訴說她自己在請領生活保護津貼時,遭受到區公所福利課男性職員一些語言上的歧視,該女子後來自殺身亡。 原本是枝裕和打算以此採訪帶為根據,以自殺女子和福利課職員的對立為架構去拍攝紀錄片,沒想到在拍攝的準備階段,發生了「環境廳企劃調整局長」山內豐德因為負責水俁病訴訟,夾在受害者跟政府之間,最後選擇以自殺結束生命的突發事件。
當時媒體以「菁英官僚自殺」為題,對山內豐德的遺族進行了媒體戰的包圍,是枝裕和因此重新思考了紀錄片架構,在閱讀了山內先生的資料時,突然很想聽聽他的妻子「知子」女士的想法,「因為越是想簡單區隔『被害者的市民』和『加害者的福祉行政人員』,就發現社會其實並不單純。」
在得到知子女士允諾接受採訪之後,他根本說不出「妳有說出來的義務」或「民眾有知的權利」這種話,可是山內豐德的遺孀卻表示,既然是以丈夫投入一生的社會福祉為主題,「我想他應該也會希望我出來說說話吧!」
公害的原點,創作的原點
山內豐德,1937年出生於福岡,195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在「上級公務員」考試中,以第二名錄取成績,進入厚生省
厚生勞動省,類似台灣的衛福部與勞動部。

工作;曾參與過《公害對策基本法》的制訂,也出版過關於社會福祉的書。後來山內豐德從厚生省轉調環境廳

負責地球環境保全、防止公害、廢棄物對策、自然環境的保護及整備環境等。

,1990年7月接任企劃調整局長,成為水俁病審判的官方負責人。夾在受害者與拒絕和解的政府之間,這位出色的53歲政府官僚,在1990年12月5日,選擇在住家二樓房間,以電線將自己吊在天花板梁柱上,自殺身亡。

所謂的水俁病公害,起源於1932年,位於熊本水俁市的窒素公司任意排放廢水,含汞劇毒的物質進入水俁灣的海洋生物食物鏈,到了1950年前後,海面常見死魚跟死鳥,漁獲量也大減。之後水俁的貓隻陸續出現怪病,當地居民稱之為「貓舞蹈病」,一年之內,貓隻跳海的案例多達5萬多例,狗、豬也無法倖免。到了1956年,出現人類染病的案例,是人類史上第一個因為環境汙染的食物連鎖引起的疾病,稱為「水俁病」,在日本的高度經濟成長期,被視為「公害的原點」。毒性物質入侵患者的中樞神經,出現四肢末稍神經感覺障礙、運動失調、視野狹窄、聽力與平衡機能和言語障礙,手足顫抖等症狀。水俁病的訴訟長達數十年,1987年法院判定原告勝訴,確認國家與地方政府的責任,1990年由東京地方裁判所針對水俁病東京訴訟提出和解勸告,而當時審判的官方負責人,正是擔任環境廳企劃調整局長的山內豐德。
檢視那些山內先生在生前所寫的詩詞文章與官僚生涯留下的有關福祉的論文,是枝裕和說他可以感受到一個站在政府行政立場、充滿良心的人,在福祉消失時代中,逐漸邁向自我崩潰的過程。
是枝裕和認為這部紀錄片就是他創作的「原點」,以當時28歲的視野,試圖去理解這位因為水俁病訴訟而自殺的53歲政府官僚山內豐德的一生。紀錄片播出之後,在1992年由 「あけび書房」出版了《しかし⋯⋯ —ある福祉高級官僚 死への軌跡》(但是⋯⋯ —某福祉高級官僚 死亡的軌跡)。2001年改版由「日経ビジネス人文庫」出版了《官僚はなぜ死を選んだのか-現実と理想の間で》(官僚為何選擇絕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22年之後的2014年,由 「PHP文庫」三度出版《雲は答えなかった—高級官僚その生と死》,而台灣在2019年,也終於由大塊出版了繁體中文本《雲沒有回答:高級官僚的生與死》。
許多人認為是枝裕和的劇情片有著濃厚的「紀錄片型態」,他說大概是因為他的工作經歷始於電視紀錄片拍攝,也有可能是他早期的電影常用沒有表演經驗的模特兒或小孩當主角,「創作者並非世界的掌控者,而是先死心塌地接受世界存在著種種不自由的前提,再把這種不自由當作『有趣』的因素」,他認為那才是最好的「紀錄片型態」。
「官僚」該是怎樣的一顆心
我在閱讀是枝裕和這本書的時候,不停想起這世間對於「官僚」的定義,那原本是一個名詞,卻往往成為負面的形容詞。尤其在台灣,我們太喜歡「觀看」民意代表修理政府官員,然後主觀地貼上標籤,或說那些人是「薪水小偷」或「米蟲」,沒什麼貢獻。在看著山內豐德從一位文藝愛好者,熱愛觀察植物綠樹,到他對福祉與公害對策法案制訂所做的努力,不免覺得過去對於官僚的想法,也未免太過粗淺了。
在山內任職於厚生省期間,他給當時還在交往中的妻子信中這麼寫著:
「昨天各部聯絡會議已經開始互相揭露醜事⋯⋯看著會議進行,很遺憾地,並沒有偉大到能夠對與會者大聲,只是當個旁聽人,坐在高處以技術性立場輔助說明。」
「公害政策基本法進行審查,與在野黨斡旋。不少人信奉官僚生活就是不過於忙碌也不犯大錯,但有時候被棘手的工作追著跑,也是身為官僚最大的幸福吧,我為此感到開心。」
曾經在公害課擔任山內上司的橋本道夫,說他是個「很棒、優秀、聰明、溫柔」的好人,在人品上有著天真的部分,但是環境廳的環境調整局長那個職位對他太沉重,那是很有權能,必須時而生氣,時而吵架,接著就得下決策的位子。「只是所謂的人事,就必須適才適所,很嚴格的啊,就連我也是,會被扯領帶,被踢什麼的,也會被罵些侮辱人的話,不過我已經習慣這種亂七八糟的對待了。」
山內「對人類關心」的資質,沒想到竟然成為福祉行政的阻礙,夾在身為人類良心與官僚這職業之間,最終因為無法忍耐這樣的摩擦,導致了悲劇。
山內一直是個拼命工作的官僚,終於為妻女買了房子,他會一個人在還沒有任何家具的房子度過一天,他甚至會帶著照相機,盤腿坐在什麼都沒有的地板上,拍下看起來笑得很幸福的自己。那是距離他自殺不到3年前的事情。
他的妻子表示,丈夫原本是個在家隻字不提工作的人,大多超過凌晨12點才回家,回家之後也在房間持續工作到半夜2、3點。那陣子山內罕見地對她抱怨工作,知子詢問是否和受害者的交涉不順利,山內回應:「難辦的並非外部,而是內部。」自殺前,他在餐桌上對女兒說,打算從公家機關辭職,再怎麼樣也無法面對不想做的工作,無論如何,都不想處理水俁病的工作。「有太多事情我不得不對自己說謊,爸爸只想做自己相信是正確的事情。」
山內自殺前,用海外出差的名片背面,分別寫下給環境廳次官與官房長的遺言:「我實在不知道要如何道歉」、「我也給大家添了很多麻煩」。安原次官說他不懂這封遺書的意思,「如果展現出人類的良心,在公家機關就會被擊潰。要貫徹國家的理論,必須保持某種程度的冷淡才行。這世界就是這種人才能生存下來。」或許隨著職位升等,做為官僚被要求的就不再是理想,而是轉變為「心理戰」與「策略」等政治手腕。
人們真能任意評斷功過?
在山內留下的筆記中,有一篇日期註記為1953年的文字創作〈夢的詞彙〉,描述他跟「心中的雲」的一段對話。
「今天的敗北,竟會讓你如此痛苦」
「絕望有消失的時候,但敗北再怎麼樣也無可奈何。」
「雲沒有回答。我不斷感到寂寞。」
山內的妻子說她還是無法理解丈夫為何會死,明明在回到家裡的途中有很多機會可以死,他卻回到家裡,等看到我以後才死。「這就是那個人對我最後的撒嬌。他在我身邊安心死去了,我想要這麼想。」是枝裕和以為,知子女士似乎想要藉由對他闡述丈夫的事,進行她的「哀傷療癒(grief work)」。
我們往往從媒體報導之中,快速將新聞事件在內心定案,然後迅速遺忘,直到重複的憾事再次發生。我們沒有機會看到一個人離世之前過的是什麼樣的人生,卻任意評斷他們的功過。閱讀是枝裕和的文字紀錄,彷彿也看到山內豐德的背影,同時也想起幾個月之前,因為颱風期間的大阪關西機場關閉,我們才失去一位出色的外交官。
山內豐德在1953年那篇文章曾經這麼寫:
「即使被敗北傷害,也得忍耐才行,縱使再怎麼痛苦,人類也要活下去。」
但是,雲沒有回答。
(編按:本文由大塊文化提供)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