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彭顯惠/獨立書店的獨立選書

怎麼變成一間獨立書店的?這件事我還無法給個確實的答案,不管誰來問是不是為了推廣閱讀,所以在農村裡開一間獨立書店,我都半莫名其妙、半羞愧的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因為我並非抱持遠大的理想而來開店,所以就算小間書菜經營至今邁入第5年,對這問題我還是既懼又畏。
甫開店沒多久,才知道居然搭上了獨立書店的風潮;搭上友善小農這班車我還滿清楚的,因為先生本來就是要歸農,但書店這件事,完全只是一個起心動念而成的,直等到同業間相互開始連絡,才知道這店原來算一種獨立書店。我是個孤獨的人,喜歡書因為那是一個人就可從事的興趣,跟我後來打電動、種菜是一樣性質,都是單獨一人就可成事,但是不是一個人就能成就一間店呢?對我來說則就沒有這麼簡單了,那麼所謂獨立書店的獨立精神究竟在哪呢?
到這邊就先岔題岔到今年的世界閱讀日吧,很多同業們一起串連共辦活動,將世界閱讀日辦地繽紛多采,各家主題都不相同,吸引到我的、想去參加的,大多是非連鎖的、書店主人主責選書工作、店跟社區或跟在地有連結、或直接有主題訴求的同業,對我來說,開門見山的經營模式是比較好理解的,等我這麼想時,才恍然大悟,這應該就是所謂獨立書店的獨立精神吧?愚鈍的我的確這麼認為。
農忙因時制宜、選書因地制宜
小間有蔬菜直賣、有地產友善米直賣,已經合作幾年相互有信任關係的農友,依著時令把菜把米把農產加工品上架,不用一個一個問我或問店長,這個可不可以賣?那個可不可販售?甚至有農友找到商品更好銷售的點,不再來小間上架,也不用特別知會;所以每次進店裡我都有新感受,金棗蜜餞出現了,米開始變少,因為2019春耕已經開始,2018年的米大家都銷的差不多,所以米架上開始稀稀落落,但這是好事,也是大家最樂見之事,因此,從農的方面開始,這就是一個來去自如的獨立販售型態,春去夏來、秋去冬來,我們照著人來人往的四季過生活。
一開始書店的選書,主要以我自己的喜好作為基準,不能說現在店裡的書就不是我所喜歡,只是會更貼近所在的場域性質、產業方向、甚至是周邊的景色;這些都是在這裡生活了7年後,在進書上面才得以越來越清晰的能力。前陣子網路流傳書店店員排列書籍的圖片,借另一本書表達對某本特定書籍的感受,我想這應該大部分來自大型書店或連鎖書店,店內書本項目多且齊全,但對於選書主題相對就沒辦法特別突出,這點就跟獨立書店很不同了。
以我來說,除了自己偏好的軟調華文文學外,這些年以食、以農、以地方生態為主的選書走向越來越多,這是因為書店位置在農村、更因為我們本身也是生產者,在自己需要相關資訊情況下,這類型書籍自然就成了主要選書類型。
獨立書店特有的自由意志
很多獨立書店的選書人都由店主擔任,有的書店長期關注公共議題、社會議題、環保議題、多元成家議題;有的注重文化歷史、兒童文學、或國際交流等等,這些都能從架上選書看出端倪,進而看出店主想表達的訴求、以及店的風格走向。所以是否是一家獨立書店?我個人的判別標準,最基本就是這間店是否有選書的意願,跟選書類別上的自由意志,具備這樣的工作要求,我認為就是獨立書店了;所以獨立書店幾乎很少出現上述,為了表達採購選了某本書的特定感受,而要在旁邊擺上意有所指的另外一本書。
每年的世界閱讀日,總感覺獨立書店光芒特別燦爛,每間店都能作出不會撞到主題的活動;以宜蘭為例,有舊城走讀、有歌仔戲電影裡的女同志描繪、有親子繪本活動、當然更有農村漁村、以及東南亞文化等分享交流⋯⋯。以小間來說,我們就規劃了兩場深溝水路的走讀導覽,以及一場兒童繪本《飯糰忍者》、親子飯糰教作活動。當然是因為深溝村的湧泉、水路為當地一大特色,更是農村裡重要的灌溉命脈,所以來員山,若不好好認識水的故鄉,那是有點可惜的;除此之外,就更不要說另場活動的飯糰教作,當中使用的米來自於自家耕作,並透過書跟米的結合,紮下一點食農的小根基。
如果還認為獨立書店是一種文青的淺盆行為,而忽略店主們在書上面所擁有的自由意志,跟選書的特別堅持,那麼不妨上網查查2019世界閱讀日,找找能讓你有興趣的活動來參加,我想這樣的誤解是會改觀的。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