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山,在這裡——紙上攻頂14座8千公尺高山

5千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北漂撞上歐亞板塊,接觸帶的海底沉積物被擠壓抬升,造出中國、尼泊爾一帶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喀喇崑崙山脈,這兩大山脈聳立著14座超過8千公尺的山峰。近200年來,吸引著全世界登山家前仆後繼、朝地球最高的巔峰探尋大自然與自身心靈的祕密。
從19世紀初開始,登山家不斷挑戰8千公尺高峰,一直到1950年,法國隊首登安娜普納峰(Annapurna),人類足跡才第一次踏上8千公尺。3年後,英國登山隊首登世界之巔珠穆朗瑪峰(Mount Everest,簡稱珠峰,另又稱「聖母峰」),開啟人類攀登8千公尺高峰的熱潮。但伴隨而來的,是超過800條生命葬身山嶺的代價。
迄今為止,各國登山家珠峰攻頂次數已超過8千次,除了攻頂,還有人追尋更「純粹」的登山方式。義大利「登山之神」梅斯納(Reinhold Messner)「無氧攀登
意即不攜帶氧氣瓶就攀登高峰。

」14座8千米高峰、「瑞士機器」斯特克(Ueli Steck)奉行不架繩、不靠補給的「阿爾卑斯式攀登」,但最終墜落於聖母峰旁的努子峰(Nuptse)。

英國登山家馬洛里(George Mallory)被記者問及為何攀爬高山時說:
「因為,山就在那裡。」(Because it is there.)
這正是人類無法抗拒被高山召喚最佳的答案。現在,《報導者》帶你走入8千公尺上的世界。
窺探世界上最高的14座山峰
1. 珠穆朗瑪峰(聖母峰,Mount Everest)
高度:8,848公尺,世界第一高峰。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的西藏和尼泊爾邊界上,藏語的珠穆朗瑪有「大地之母」之意。
特殊紀錄:
◎ 1921年首支英國登山隊開始挑戰;1953年5月29日,來自紐西蘭的英國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Edmund Hillary)在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協助下,締造人類首次攻頂成功的正式紀錄。
◎ 1993年5月5日,台灣登山好手吳錦雄和中國合作參與「海峽兩岸珠穆朗瑪峰聯合登山隊」成功登頂,成為台灣第一位登上珠峰者。1995年江秀真則為台灣首位登頂的女性。
2. K2
高度:8,611公尺
位置:喀喇崑崙山脈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上,被世界知名登山家梅斯納稱為「山中之山」(mountain of mountains)。
特殊紀錄:
◎ 世界上公認技術難度最高的8千公尺高山,是目前唯一一座尚未有人完成冬天登頂過的巨峰。
◎ 2000年台灣和中國組成聯攀隊,最後因天氣太差,僅止於第二營,這也是台灣目前僅有的K2挑戰紀錄。2019年,2位七年級生登山家呂忠翰(果果)、張元植將在6月挑戰K2,若順利預計在7月攻頂。
3. 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高度:8,586公尺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位於尼泊爾與印度(錫金)邊境。
特殊紀錄:
◎ 在還尚未測量出珠峰與K2的高度前,直到1852年,干城章嘉峰都被當作世界最第一高峰。
◎ 被早期的錫金王國當作神山,登山家為了尊重當地文化,皆在登頂前數公尺就止步,因此至今仍未有人真正登上這座山頭。
4. 洛子峰(Lhotse)
高度:8,516公尺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在西藏和尼泊爾邊界上。
特殊紀錄:
◎ 在珠穆朗瑪峰南方3公里,登山家常會連攀洛子峰和珠峰。
◎ 2013年,台灣登山家李小石成功攀登洛子峰,卻在下山途中因體力不支,最後長眠於山中。2018年詹喬愉登頂成功,創下台灣女性首例。
5. 馬卡魯峰(Makalu)
高度:8,485公尺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有著黑色岩壁,藏文馬卡魯即是「大黑(Big Black)」之意。
特殊紀錄:
◎ 西邊的岩壁因位在聖母峰和洛子峰後面,呈現險峻的黑色狀,至今仍沒有人以「阿爾卑斯式攀登
「阿爾卑斯式攀登」是指登山者以自給自足的方式,自己攜帶裝備、物資去攀登中高海拔山峰,中途不依靠外界補給,一鼓作氣登上山頂;相對應的「喜馬拉雅式攀登」則是強調由以團隊形式登山,會多次從營地運送物資、雇用登山嚮導輔助,登山周期較長。

」成功自西壁登頂。

6. 卓奧友峰(Cho Oyu)
高度:8,201公尺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在西藏和尼泊爾邊界。
特殊紀錄:
◎ 坡度和緩,8千公尺高山中的入門款。
◎ 1993年,台灣人江永達、蔡尚志、梁金梅、劉紀滿首次成功登頂的8千米高峰。
◎ 2008年伍玉龍以無氧、無雪巴運補的方式,攀上卓奧友峰,創下台灣無氧登頂8千公尺紀錄第一人。
7. 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
高度:8,167公尺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
特殊紀錄:
◎ 尼泊爾西部最高的山峰,缺乏其他高山的屏障,氣候變化大,有魔鬼峰之稱。
◎ 1950年,法國登山隊原欲挑戰登道拉吉里峰,後來因地形過於困難而轉向安娜普納峰,那次攻頂也創下人類足跡第一次踏上8千公尺的歷史紀錄。
8. 馬納斯魯峰(Manaslu)
高度:8,163公尺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尼泊爾境內。
特殊紀錄:
◎ 日本人今西壽雄(Toshio Imanishi)和雪巴嚮導蓋增.諾布(Gyalzen Norbu)在1956年首次登頂,因而成就日本在國際登山界佔有一席之地。
◎ 2011年台灣登山好手李小石,攜帶媽祖神像成功登頂,發願要讓媽祖神像登上全球14座8千公尺高峰。
9. 南迦帕巴峰(NangaParbat)
高度:8,126公尺
位置:喀什米爾高原段、喜瑪拉雅山脈巴基斯坦境內。
特殊紀錄:
◎ 最西邊的8千公尺巨峰,攀登難度和K2不相上下。
◎ 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岩壁Rupal Face,講求攀登技術,在人類成功登頂前,即有31人死亡,因此獲得「殺人峰」稱號。
◎ 台灣登山家呂忠翰去年採無氧攀登方式,創下台灣首登紀錄。
10. 安娜普納峰(Annapurna)
高度:8,091公尺
位置:尼泊爾境內喜馬拉雅山脈中段。
特殊紀錄:
◎ 第一座被人類登頂的8千米巨峰,由法國登山家莫里斯・荷佐格(Maurice Herzog)和路易斯・拉舍納爾(Louis Lachenal)於1950年首登。
◎ 因天氣不穩,容易雪崩,是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登頂人數最少的一座8千公尺巨峰,每3人登頂即有1人死亡。
11. 迦舒布魯一峰(Gasherbrum I)
高度:8,080公尺
位置:喀喇崑崙山脈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上。
特殊紀錄:
◎ 迦舒布魯群峰有6座高山,迦舒布魯一峰最高,又稱為G1。
◎ 別名「隱峰(Hiden Peak)」,測量人員在最後階段才發現了這一座隱藏在前山之後的巨峰。
12. 布羅德峰(Broad Peak)
高度:8,051公尺
位置:喀喇崑崙山脈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上。
特殊紀錄:
◎ 主峰遼闊,登頂前另有一個假山頭前鋒,有些登山者只登到前鋒就宣稱登頂,在國際登山界造成爭議。
◎ 歐都納「全球14座8千米計畫」曾於2011、2012年挑戰,均告失敗;2014年第3度出發,呂忠翰、黃文辰、張元植終於登頂。
13. 迦舒布魯二峰(Gasherbrum II)
高度:8,035公尺
位置:喀喇崑崙山脈中國和巴基斯坦邊界上。
特殊紀錄:
◎ 迦舒布魯群峰之一,又稱為G2,攀登難度相對較低,是許多人第一座8千公尺。
◎ 2013年台灣登山家呂忠翰、黃文辰登頂,黃文辰下山途中失足墜落,等待一夜後奇蹟似地生還。
14. 希夏邦馬峰(Shishapangma)
高度:8,027公尺
位置:喜馬拉雅山脈中段中國境內。
特殊紀錄:
◎ 唯一一座完全座落在中國境內的8千公尺高山。
◎ 由於中國長期禁止入山,因此成為最後一座被登頂的8千公尺,1964年才由中國登山隊伍登頂。
關於攀登8千公尺高山,你想知道的事
Q1:想爬8千公尺高山,需要做什麼行前準備?
依據攀爬路線有不同的許可證收費標準。以最熱門的珠峰南面路線為例,申請時必須繳交許可證費用,中國和尼泊爾皆是1萬1千美元(約新台幣34萬元),尼泊爾政府規定每人必須聘請一位當地嚮導。
申請到許可證後,可自由選擇要不要付錢聘請嚮導帶路、協作背行李、是否需要運補、氧氣瓶等等,一瓶氧氣瓶將近新台幣2萬元。
從基地營攀攻珠峰頂完整路程其實只有約10公里,但因高度落差大,攀登者必須來回各營地間適應高度,且天氣許可才能登頂,若天氣不好,可能一待就是兩、三個月。
Q2:身處8千公尺是什麼感覺?
一般平地空氣,含氧量約21%,但在8千公尺,含氧量只剩三分之一,攀登者形容,缺氧狀態下可能出現幻覺、幻聽,例如在零下40度卻不自覺脫手套、答非所問。張元植則形容,在8千公尺出現高山症,身體會如同酒醉般行動緩慢、難以控制。
由於低溫可達零下60度C,必須全副武裝,配備雪鏡、手套、穿著羽絨服行走,皮膚裸露在外過久,血液循環不良容易造成凍傷,嚴重者即會手指、腳趾壞死。
Q3:為什麼有人會想挑戰「無氧」攀登?
40、50年前爬8千公尺高山被視為國力的延伸,英國、美國、法國、俄國等等國際強權,紛紛以國家之力組成遠征隊,聘請喜瑪拉雅山區當地人(又稱雪巴)當嚮導、背負行李。
1990年代,商業攀登開始盛行,攀登公司提供各種服務,以登珠峰為例,商業團可開價到新台幣200萬元,包辦基地營、高山營伙食、聘請雪巴開路、架設繩索、背行李、搭營、提供氧氣瓶等等。
商業登山被許多登山者鄙視。隨著資訊普及,開始出現小團體式的自組隊,自行撰寫攀登計畫書、挑選路線、辦入山手續,依預算向當地嚮導公司購買服務,例如基地營伙食、聘請嚮導或挑夫、購買一定數量的氧氣瓶等等。
有些登山者認為,在高山使用氧氣失去挑戰精神,和山處於不對等的地位,因此採用無氧攀登,即全程不用氧氣。目前只有在全球前五座高峰使用無氧攀登,會被國際登山界特別記錄,而目前攀登珠峰者有9成以上使用氧氣。
另一種更極端的攀登方式稱為「阿爾卑斯式攀登」,簡稱阿式攀登。不聘請雪巴、無氧,自己搭設營地、背負自己的裝備,嚴格一點的標準,甚至不能使用前人架的固定繩、梯子,不在各營地上上下下做高度適應,一鼓作氣登頂,失敗就下次再來。採取這種方式的人認為,如此才是純粹的爬山、對待山最公平的方式。
Q4:最難爬的8千公尺高山是哪一座?
如果以登頂死亡率來看,最高者是第十高峰安娜普納峰,高達31%,肇因於其多變的天氣、雪崩。
技術難度上,K2則是國際公認最難爬的山,地形陡峭、冰雪岩混合路段困難,登頂前的「瓶頸」(Bottleneck)路段雪崩風險高,需要應用到許多攀登技巧,是8千米中唯一沒有在冬天被登頂過的山,登頂死亡率高達27%。
每到冬天,K2就成為國際登山界注目焦點,許多家和登山者都極欲取得首位冬攀K2的地位。
(諮詢者: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8000ers.com、登山家連志展、張元植)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