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張美陵/評總統府攝影創作比賽(下):迎合上意,異議的匱乏

藝術應該回歸到抵制、批判、異議的功能。藝術應該對於當下情況做出分析與判斷,而非單純展示當下情況。
阿蘭・巴迪歐 Alain Badiou
什麼是「人民的總統府」?
當大家的討論圍繞在得獎作品本身,忽略了「總統府」的藝術認知與角色立場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產因素,如果總統府有了不同藝術概念與規劃,如果換了另一批評審,則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
無意於深耕攝影的教育功能,把「攝影創作比賽」當作妝點政府的便宜手段。這正是長期以來台灣攝影問題的癥結,現在總統府熱衷的攝影比賽,再度讓人民看到這個國家的攝影教育政策的短視與貧乏。
總統府無視於台灣攝影發展的困境,卻認為當今攝影普及、人手一機,舉辦「攝影創作比賽」可以快速展現總統府親民愛民的形象。對於攝影人才的培育,缺乏長期的遠見政策,只在末端舉辦「攝影創作比賽」,操作總統府的親民形象。如此思維就是「平日不耕耘、只要割稻尾
原意為收割稻子,引申為罵人不勞而獲。

」。

既然之前無意培育攝影人才,現在卻希冀攝影人才踴躍現身參賽?如此錯亂邏輯產出的難免是「無聊的趣味」、「歌功又頌德」的結果,非常相似於許多地方政府機構舉辦的、膨風的「台灣之美」攝影比賽。
台灣民主化的歷史,大多發生在總統府紅牆之外的介壽路禁區/凱達格蘭大道,而不是發生在總統府這座百年建物之內。台灣的民主化才是「總統府」這個政治符號的重要脈絡。如果把民主化的脈絡切除,只是讓人民進入總統府建物、參觀以及攝影,就是「將空間權力還給人民」?就表示是「人民的總統府」?那麼這個如意算盤也未免太天真,太漠視台灣民主歷史過程的人民力量。
誰是台灣的主人?歷年來,人民的不同聲音經常被阻擋在「總統府」建物之外。當人民有更強的民主意識,不斷衝撞政治權力機構,要求更多的民主自由、社會公平正義。許多攝影者尤其是攝影記者,都有幾大箱的這類影像,記錄了警方出動3公尺高的拒馬、刺刀蛇籠網、鐵馬護欄、封鎖線等,層層阻擋異議者。
例如,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和歌手巴奈等人,為爭取原住民的轉型正義,在總統府高牆之外的凱道紮營抗爭超過8個月,後來遭警方強制拆除驅離,被逼迫遷移至228公園內。「凱道部落」繼續堅守,從2017年2月至2019年,進行了史上最長的原住民抗爭運動。
為何「凱道部落」的長期抗爭,沒有獲得同時間進行的攝影創作比賽評審與得獎者的關愛眼神?難道評審與得獎者都「自我噤聲」?似乎他們都忘了,總統府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這個比賽號召了,被台灣教育政策拋棄的攝影棄民,成功的轉化為攝影順民。攝影創作比賽所要表彰的「人民的總統府」,確實的意思是「順民的總統府」。
太多的人民抗爭血淚史,被阻擋在總統府建物之外。這些歷年在總統府外的人民異議,造就了今日的總統府權力,這才是「人民的總統府」的確實精神。但是在這場攝影創作比賽,更像是總統府用人民公帑吹捧自己的形象,請問人民在哪裡?什麼是「人民的總統府」?
5張解構「總統府」的另類思維
在此舉例說明,《100/100 總統府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得獎的3件作品,以及2000年梅丁衍2件「總統府」相關攝影作品。它們跳脫形式主義、挑戰攝影定義、解構「總統府」政治符號,「總統府」只是虛擬圖像。
《1919-2019》作品是從網路搜尋圖像關鍵詞「總統府1919」、「總統府2019」,並且將這搜尋結果的截圖當成作品。這作品的概念,彷彿是這個「攝影創作比賽」的小小Bugs。一個小小機智,沒有美美畫面與高超技術,卻打破了大多數台灣攝影者的慣性思維,引起極大爭論。
該網路截圖裡有許多總統府建物的圖像,也有許多無關乎「總統府」政治權力、隨機亂入圖像(例如:卡通圖畫、交通管制、外國建物)。同一棟「總統府」,卻顯現不同時空的多元樣貌。似乎網路搜尋造成的隨機亂入,提出了對於「總統府」的另類解讀,暗藏了解構總統府獨特神聖地位的力量。這作品可惜只有一張畫面,顯得創意單薄。(這是主辦方的問題,只要求一張作品參賽)
Fill 1

朱容靉,《1919-2019》,2019。(照片提供/張美陵)

《總統府資料夾》作品,乍看是「總統府」內院建物的古典形式。藍天綠瓦,白牆的上方一道紅磚牆。讓觀眾很難一眼看到的是,紅牆的中間位置有一個小小的天藍色檔案夾,命名為「總統府資料夾」。暗示了所有關於總統府政治歷史的檔案,總統府的一切知識或機密,都隱藏在「總統府資料夾」。以小小「資料夾」,虛構一個大大「總統府」的百年檔案。
陽光燦爛的總統府內院,非常立體的真實,顯得肅穆莊嚴,明眼人知道這是一個政治權力機構的「總統府」。但一旦不小心看到那個小小天藍色的檔案夾,釘在紅色磚牆上,突然意識到,這只是一張設為電腦螢幕桌布的總統府寫實圖像。
總統府作為現實的政治權力象徵,以及總統府作為虛構的電腦螢幕擬像,讓觀眾思緒在這兩者之間轉換游移。
Fill 1

朱容賢,《總統府資料夾》,2019。(照片提供/張美陵)

《黃昏的故鄉》是所有得獎作品中,最具獨特視覺的美學感性,顯示了2019 Google Earth 3D世界的「總統府」與周遭環境的地理關係。暗藍的天空之下,黃昏的色調,高高低低大樓矗立在黑土之上。依稀可見遠方的101大樓,最前方中間的紅磚樓房就是「總統府」,它的紅色塔樓與遠方的綠色101大樓,形成一道直線。
這裡的地理位置,多層次的空間,是從「總統府」的後門,從高空俯瞰、窺伺、偷襲「總統府」這個政治權力機構。窺伺之眼,隱身在左前方的高大建物之後。所有矗立在黑土之上的建物,清晰亮麗,恍惚熟悉卻又齊整得怪異。不確定是何時何事,異常違和的冷酷異境,彷彿是電玩世界。「總統府」是以幻象的形式出現的「擬像」,它掩蓋了「沒有真實」的這件事實。影像才是真實的存在,「擬像」就是真實的。
Fill 1

陳琨揮,《黃昏的故鄉》,2018。(照片提供/張美陵)

在這個「攝影創作比賽」之前,已經有許多有關「總統府」的攝影作品,主要論述場域設立在總統府建物之外。
例如,梅丁衍的《關於平行思考》,關於「後冷戰」的台灣思維,台灣還是「不沉的航空母艦
「不沉的航空母艦」是地理和政治上的一個術語,用於形容那些用於「力量投射」的島嶼。因為可以被用作空軍基地而不易摧毀,所以這些島嶼就成為了一艘不可移動但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參見維基百科)

」嗎?當台灣海峽水位上漲,「總統府」沉浮於大水幾乎滅頂,它下沈的造型像是潛水艇。美海軍航空母艦及時駛入台灣海峽,為維護台灣戰略位置,做最後搶救行動。「平行」是指「美、日、中」的平行思維,從不同角度認知同一個問題的思考模式。

當政府提出「境外決戰」軍事戰略,梅丁衍的《境外決戰》作品則質問「境外」的定義。戰爭已經打到「總統府」上空,「總統府」陷入激烈戰火,天空許多戰機猛烈交戰。台灣每到選舉就挑起統獨爭論,台海戰火是「假議題」?或是近身噩夢?這些作品預見了一個可能未來,關切時事的、想像真實的、人民觀點的「總統府」。
Fill 1

梅丁衍,《關於平行思考》,2000。(照片提供/張美陵)

Fill 1

梅丁衍,《境外決戰II》,2000。(照片提供/張美陵)

自由民主與「腦殘」的距離
知識分子是從事批判性思考、研究、反思社會的人。有良知的攝影者,作為文化、藝術特殊才能的人,被寄予具有批判精神和秉持社會公義。因其才能獲得某種「話語權」,從而能夠以這種「話語權」影響公眾和其他事物。
大多國際藝術家期許自己是知識份子,共享某些理想和價值觀:作為「人民的前衛」、追求藝術的自由、堅持不順從的「藝術力量」、打破慣性思維、提出另類的想像、創造新奇的方法、推翻傳統的暴君。藝術應該具有抵制、批判、異議的功能,這是前衛與當代藝術的核心論述。
從《100/100 總統府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結果看來,大多得獎作品並沒有帶來藝術創意的啓發,而是因為實用目的而得獎,攝影不過是便宜的宣傳手段。大多參賽的攝影者,更像是自願送上門被總統府摸頭的乖乖順民、喪失了作為一個具有自由思想、獨立人格、批判精神的文化知識分子。
多年以來台灣攝影界,缺乏藝術教育與藝術市場,更缺乏扎實的學術評論以及攝影歷史研究,攝影只是娛樂消遣。「業餘玩票心態」的眾多攝影玩家,將台灣攝影釘死在「沙龍」、「心象」、「紀實」、「形式」類型風格的老套規則、陳腔濫調。
近年甚至加碼演出,大放厥詞的攝影者,謾罵批評別人、自吹自擂、以掩飾自身的「腦殘」。堅持反智、鄙視學術,所謂概念的攝影,多是大言不慚、不知所云的「耍白癡」。如此的台灣攝影環境,眾多「無是非、無價值觀」的嘴砲,如何培養台灣攝影者的敏銳感受與獨立思考能力?
缺乏藝術教育也缺乏人文思想的台灣攝影玩家,面對「總統府」卻顯示了他們集體意識的受限於他們的「藝術認知、角色立場」。大多拍攝「可見的」總統府,從「美術攝影」的形式主義,表達了青少年品味的趣味性。他們的立場,放棄了「話語權」,認同的是掌權的總統府,而不是與人民站在一起。
總統府在這個攝影創作比賽獲得的,不過是暴露了台灣攝影的「腦殘」病症。大多得獎作品是美美的形式、淺薄的趣味,「無藝術性」、「無政治性」、「無文化反思」的「自我噤聲」。相較於世界攝影的發展,台灣攝影的落後與狹隘,不但比不上台灣藝術界,某種程度上也如同當今台灣的外交困境。
台灣攝影如何讓我們更自由民主?台灣每年大概有100場官方舉辦的攝影比賽,這次總統府反串的「不一樣攝影創作比賽」,實踐了什麼台灣攝影價值?台灣社會文化價值?台灣自由民主價值?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