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愛最大,同婚上路】她的「好尪」,是個美麗的新娘

兩個女生,將在交往兩週年之際,進入婚姻。一路上她們搞得各路人馬有點慌亂,攝影師叫Kay「帥哥」,婚禮蛋糕上是兩個女生的公仔,挑喜餅時她們是對方的「好尪」。
5月24日後,性別不再是阻礙台灣人婚姻締結的因素,穿著婚紗,也能當好尪了。
曾經,為了「安全」不談未來
Kay跟刻板印象中的女孩子一樣,還是學生時,就有了婚姻的夢想。
她想著要什麼時候結婚、需要多少錢,甚至,連生小孩的事,在還沒踏進社會就開始「關注」了。
只是她的計畫有些不同,她必須想的是該去哪個國家結婚、關於生孩子有哪些不同的方法跟資訊,因為,她喜歡的是女生。夢想的成本頗高,於是這個女生在做婚姻計畫時,必須包含著遠走他鄉的決定,以及錢的盤算。35歲的她,現在除了創業外,還擔任顧問。
但跟大部分人一樣,隨著年紀增長,兩段戀情過去,Kay不再是只有期待跟興奮的少女。她開始保護自己,切記愛會傷人,尤其是在這個社會裡,壓在同性關係上的大石,純粹的愛常常撐不住。
「我那時候的女朋友會隨身帶著一些重要的照片,有一次,她的主管看到我的照片被放在第一張,就問她『妳是女同志喔?』從那之後我的照片就被放到後面去了。」Kay從前女友身上讀出主管口中「女同志」三字帶來的羞愧,這段戀情在此後沒多久,就進入「各自發展」的階段。即使,在此之前,兩人立下了出國深造、回國創業、成家的各階段計畫。
作為獨女的Kay,稱自己自尊心強,從此進入自我保護的戀愛狀態。
「我不是笨蛋,我不會被騙。」她談著那些聽來的女同志分手故事,特別是那些後來還是選擇了男生的故事。對女同志來說,遇上也能跟男生在一起的女生,戀情像是一場賭博。加上兩個女生在一起,婚姻、小孩、成家,過去都不是台灣社會給的選項,於是,兩女總是比不上一男一女,即使深愛,也可能是一方帶著「犧牲」的深愛。
「我覺得這件事情是沒有希望的,」Kay經歷了十幾段感情,不帶期待,不想未來,做著對方隨時會下車的心理準備,她也習慣對方不出櫃、不公開戀情,她也因此感覺輕鬆,不期待了之後,戀愛不再像是吹氣球一樣,只能等待破掉的那一天。
「我們可能就不會長久啊,那妳幹嘛要跟家裡的人講呢?」Kay碎唸著她的念頭,那些年她是這麼告訴自己的,「我會想(隱藏戀情)讓她比較沒有負擔,反正我覺得不一定會有結果⋯⋯基本上是不會有結果,所以妳不講,我也可以不要講,妳不用做些什麼承諾,對大家都是安全的。」
這社會不給未來,於是同志伴侶為了「安全」,不談未來。
現在,相愛總算不用付出巨大代價
直到遇上Gina,Kay才重拾學生時代的自己。交往沒多久,Gina就跟家人表明了Kay的存在,這再一般不過的事,對同性伴侶來說,竟是里程碑。連我們也好奇追問話少羞澀的Gina,為什麼這麼快跟家人開口?
「我遇到了一個喜歡的人,想讓我家人知道,並祝福我。不管我們在一起長或是短,我都會想跟家人說,畢竟這是我的經歷,」Gina的口氣仍然淡淡的、理所當然的,即使這是她第一段同性關係。對Gina來說,會不會走得長久是其次,與家人分享,只是傳遞遇見喜愛的人、分享幸福的心情,這樣的純粹,對Kay幾乎是種療癒。

「我才發現,我會希望有一個人這樣珍惜我,因為這樣我也會想這樣珍惜她,」Kay低頭說。

這是一個女孩長大的故事,也是同志理解愛的故事。長大的過程,一個女生對愛的渴望跟想像,曾因社會對性別的限制,繞了好大一圈。終於,在35歲這年,一個對的人讓Kay想起愛情、與建立關係的可能,而法律,也在這年讓她們不用遠走他鄉,相愛,總算不用付出巨大的代價。
當穿著帥氣男裝的Kay,在拿起米香時,說出「呷米香,嫁好尪」時,畫面似乎也不再突兀了。當婚姻平權開始實現,這畫面裡需要的元素不是丈夫、妻子的稱謂,也不是一男一女的組合,需要的就是彼此的愛。有愛,什麼都對。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2019世界新聞攝影獎入選作品

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World Press Photo Foundation)在2月20日公告「2019世界新聞攝影大賽」(2019 Photo Contest)各獎項提名,其中備受矚目的作品與攝影者,分別是入圍年度最佳單張照片的6位攝影師,與本年度的新獎項──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的3位入圍者。 自1955年以來,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和議題皆受到廣泛關注,這些精彩影像為前一年的新聞攝影做出了卓越的視覺貢獻。為了選出第62屆(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的獲獎者,評審們在2019年1月12日起3個星期內,評選了來自世界各地4,738名攝影師的78,801張參賽照片。 最終得獎名單將於2019年4月11日,在阿姆斯特丹所舉行的「2019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頒獎典禮上公佈。 年度最佳單張照片入圍作品 Fill 1 2018年2月25日敘利亞al-Shifunieh疑似遭不明氣體攻擊,民眾正接受治療。(攝影/Mohammed Badra/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Fill 1 一位中非查德孤兒走過畫著火箭推進式榴彈砲的牆面。(攝影/Marco Gualazzini/Contrasto) Fill 1 這是Yorladis第6次懷孕。曾是哥倫比亞革命軍(FARC)一員的她,前5次懷孕都因為戰爭被迫中止。她表示,第5次懷孕時,她曾以寬鬆穿著隱瞞她的指揮官達6個月之久。(攝影/Catalina Martin-Chico/Panos) Fill 1 國際社會針對記者Jamal Khashoggi失蹤一事日益強烈,當沙烏地阿拉伯的調查人員進入土耳其沙國領事館時,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企圖阻擋媒體的採訪。(攝影/Chris McGrath/Getty Images) Fill 1 「Akashinga」是個全由女性組成的反盜獵單位,成員之一的Petronella Chigumbura正在Phundundu野生動物園進行隱蔽訓練。(攝影/Brent Stirton/Getty Images) 年度最佳圖像系列報導入圍作品 查德湖危機(The Lake Chad Crisis) 在政治衝突和環境因素等多重影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