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40年搬家40次——原民媽媽終擺脫租屋歧視,擁有「香香的家」

「媽媽,我們住在這裡,真的好嗎?」
那是2006年,46歲的林金勳剛離婚,帶著3個孩子住進台北市萬華區西園路福民平宅時,她念國中的二兒子狐疑地問她。年輕時就從花蓮移居台北市的林金勳,那年成為單親媽媽、沒了工作,剛申請了低收入戶與平價住宅(簡稱平宅)住宿的資格,「我聽到住平宅免費,只要付幾百塊的水電,哇,高興得都跳起來了,我們等了一年多才等到公文。」
等到一家四口搬進14坪的平宅,他們發現房子很小、對環境很失望,林金勳無奈跟兒子說:「因為住這裡免費,我們也是要忍耐。」
林金勳內心默默盤算,趁這幾年她要好好存錢,等3個孩子慢慢長大,她要帶著他們離開⋯⋯。
低收入戶福利,險成貧窮陷阱
台北市政府免費提供經濟弱勢居住的平宅,住戶須具低收入戶身分,綁定許多福利補助津貼,如生活扶助費、健保免費、學雜費減免等;一旦脫離低收身分 ,福利會逐條刪減,最後被取消入住資格、限期搬出平宅。
搬出平宅對大多數住戶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改變,因此林金勳跟鄰居們都知道,要「維持」低收身分,首先要特別注意個人銀行存款不能高於15萬元
台北市社會局低收資格。

「我們不可以做有銀行轉帳薪水的工作,錢要放在家裡、不能放在銀行。(因為錢放在家)我們樓下鄰居連要去倒垃圾,都會記得鎖門,」林金勳住在平宅的前幾年,做的幾乎都是打零工、領現金等相對不穩定的工作。
「低收資格等於形成了一個福利的貧窮陷阱,讓人不想離開這個福利身分。低收家庭只要開始有收入,就會去計算我賺的錢會不會超過?這份工作會不會開收據、必須要報稅?」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王增勇分析。
像林金勳這樣,因經濟因素驅動,從原鄉部落遷移到都市的第一代都市原住民,遇到的頭一個困境便是「居住」。從她17歲舉家移居台北市以來,40年間搬過40次家,包括工廠宿舍、建築工地、河濱便宜住屋、低矮木屋,最後搬進平宅。
據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調查統計,2019年3月,新北市、台北市原民共17,146戶(註)
計算方法為「戶長為原住民的戶數統計」。

,依照雙北原民家庭的自有住宅率5成2計算,約8,230戶都市原民無自有住宅;另根據2018年第四季最新統計,雙北擁有低收入戶身分的原住民共有1,478戶 ,而國家能提供給雙北原民的國宅

包括出售型原民宅、出租型原民國宅跟政府協助原民自力造屋三種。

一共只有476戶(註)

原民會統計,台北市東湖C、E基地原住民出租國宅75戶、新北市汐止花東新村123戶、新店中正國宅丁區原民國宅56戶、三峽隆恩埔原民文化部落146戶、三峽文化園區自力造屋42戶、溪洲文化園區34戶。

,供需比例失調。

而這其中,還有一群經濟能力往往較不穩定、未設籍在都會的都市原民流動人口。依照原民會的數字估算,全台灣約有至少1.9萬
原民會統計,2016年12月底已有257,224 人、約46.5%原住民人口設籍在非原住民族地區,加上未設籍之人口,將超過全體原住民族人口數(549,127人)的半數。由此推估,未設籍卻居住在都會區的原民至少有1.9萬人。

名原住民未設籍都會區卻實際生活其中;他們直接掉出稀薄的福利網之外,難以租到出租型原民國宅

出租型原民國宅預定照顧的對象是經濟弱勢的都市原民,但須符合設籍在該縣市至少4個月以上的規定。

,也未能領取內政部的「整合住宅補貼資源實施方案」之租金補貼。

早期,經濟弱勢的都市原民在都市邊緣河岸搭聚落,被地方政府拆掉後再蓋,變成「你蓋我拆」的循環;或是河岸聚落被拆了、失火了,居民被當做難民安置到原民國宅,最後又因付不出租金被趕出來。王增勇指出,這顯示國家並沒有「都市原住民居住政策」。
房東:「山地人愛喝酒,不要租給妳」
「在台北,為了找房子這件事很有壓力,只是要找一個便宜,不被嫌、不被趕的地方,都好難,」林金勳說。
算一算林家人在台北的住處,完全陷在「合約到了被房東趕、又換房子;又被趕、又換」的無限輪迴。好幾十次的搬家,都是哥哥去借三輪車,一車一車的搬。全家也曾一起擠在工地裡,在房子還沒蓋好前,工人可以住在裡頭,「那時不覺得怎麼樣,只要跟家人在一起就好,」林金勳說。
林金勳在20幾歲時,曾跟一個漢人歐巴桑租房子,「歐巴桑說,妳是山地人噢,山地人愛喝酒,不要租給妳,」即便林金勳再三保證滴酒不沾、根本不會喝,歐巴桑還是不肯租,連說了3次「袂當
台灣閩南語「不行」。

!」讓林金勳既生氣又受傷。

一家也曾落腳在今天南京東路五段底、麥帥大橋附近,很便宜的兩層樓房子。那時基隆河堤防還沒蓋,他們住的地方經常淹水。林金勳記得,麥帥橋邊的房東要以35萬元價格,把兩層樓的房子賣給他們,雖然便宜、他們還是買不起。她的爸媽有了錢都拿去抽菸、喝酒,沒去思考怎麼存錢改善生活品質,林金勳記得當時哥哥曾說:「別人的家聞起來都香香的,可是我們家都是菸味。」
家窮,媽媽不鼓勵孩子讀書,要大家趕快去賺錢,「有一次妹妹帶書包回家,被媽媽扔出去,後來妹妹乾脆把書包藏在麥帥橋下的草叢裡。」
Fill 1

17歲就從花蓮搬來台北,40多年後,林金勳才真正擁有了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攝影/許𦱀倩)

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台灣都原照顧計畫20多年資歷的社工督導林書玄觀察,在都市裡,房東常因下列幾個原因拒絕想租屋的原住民:有家庭的不租、單身男性不租、居住人口多的不租、掛戶籍的不租。
2013年,知名舞蹈家布拉瑞揚也曾因原住民身分租屋被拒。當時房東問他是不是原住民,他還很高興的回:「是啊!」誰知房東竟答「是原住民就不租」。布拉瑞陽簡訊回房東說,他早已習慣各種不堪對待,但不想再讓其他原住民受傷,希望房東先生日後不要再用「是原住民就不租」的理由拒絕他們。
飽受各種租屋歧視之苦,林金勳當時告訴自己,有天一定要自己買房子,不再看人臉色。
原民家族都市求生,14坪曾擠滿9個人
2005年,林金勳離婚,單親的她沒有收入、沒有工作,帶著3個孩子申請低收,等上一年,入住萬華的福民平宅。
阿美族習慣群居,強大的母性照顧基因讓林金勳成了家族在台北的大家長。像棵大樹一樣,她14坪大的平宅中,最高紀錄擠了9個人:包括第一代林金勳跟家人、他們的第二代,甚至連姊姊第四代的曾孫都接來照顧。
「親戚長輩來台北一定會借住,後來我姊姊家裡有狀況,姊姊的孩子我也一起顧;婚後有一陣子我們沒地方住的時候,也是全家都去投靠住在三重的姊姊。」阿美族家庭習慣聚在一起,用最少的資源就能過生活。
Fill 1

阿美族慣於群居,林金勳曾度過9人擠14坪的日子,現在也照顧著親戚的孩子。(攝影/許𦱀倩)

4年前,林金勳加入了至善基金會的「快樂大掃」家事清潔團隊,這是一個以培養都市原住民婦女做家事清潔服務,以達成經濟獨立的照顧計畫。林金勳終於找到一個有穩定收入、又可兼顧孩子的清潔工作,她也向買屋的夢靠近了一大步。
然而,原本生活已漸入佳境,林金勳卻又因不忍心、決定照顧姊姊的曾孫小美(化名)而面臨壓力。小美的媽媽在懷孕時吸毒又酗酒,導致小美一出生就是個多重障礙的孩子,患有癲癇,智能較低。小美大概3個月大就跟媽媽住到林金勳家,林金勳第一次看見小美眼睛吊吊、翻白眼發作,完全不知道她怎麼了,緊張得帶去醫院。被查出癲癇後,護理師對林金勳大怒:「妳是什麼樣的家長,怎麼這麼晚才送來!」
小美的媽媽後來離開林家,小美爸爸也無法照顧她,於是這個跟林金勳關係很遙遠的曾孫就跟著她,成為家裡的第5個成員。林金勳的兩個兒子,目前都在澳洲打工遊學,女兒念高一。林金勳利用每週工作4天的空檔,帶小美看醫生、做職能治療、語言治療,接送小美跟女兒上下學。
經濟獨立,換來夢想中「聞起來香香的家」
快樂大掃做了3年,由於林金勳工作認真負責,客戶不斷滾雪球介紹新客戶給她,幾乎零負評的她被晉升為「家事清潔講師」,負有培訓新進人員的重責大任。
2018年,林金勳終於晉升有殼一族。她成功標下了一間法拍公寓,當她秀出支票,在澳洲打工遊學的兒子好驚訝媽媽竟然有錢,「我可是認真存了超過10年,才存到這些(頭期款)。不管怎樣,我一定要有房子!」
她拼命工作買房子,不只是為年輕時租屋被拒的自己出一口氣,也是為了孩子,「因為我不想要他們再被說『你們原住民愛喝酒,不要租給你』。」
Fill 1

靠著專業清掃工作,林金勳終於結束40多年的無殼身分。(攝影/許𦱀倩)

林金勳說,如果叫30年前的她去掃地,她一定不願意,「那時我覺得原住民已經夠低微了,沒知識又沒有錢,再做這種工作不是讓別人更看不起我?我也會看不起自己。」然而,林金勳現在卻非常喜歡這份工作,洗馬桶、擦桌子、擦玻璃都可以,如果地上髒髒的、就想趕快洗乾淨,「你問我為什麼有這種轉變,我真的不知道!」
下午4點,林金勳到住家附近的公幼接小美,小美回家抓了桌上冷掉的午餐吃起來,一下就吃光光。再一會兒,小美口中的「阿ㄗㄨˊ」(阿祖)林金勳就會開始為她煮晚餐,26坪大的房子內會充滿飯菜香。
年少時,林金勳跟哥哥夢想中那個「聞起來香香的家」,40多年後,她做到了。
弱勢者居住困境,仍有賴政府解決結構面問題
住進平宅、接受低收入戶福利補助,「金勳媽媽最難得的是她並沒有掉入『貧窮的陷阱』,」王增勇說,「她並沒有就此倚賴福利、沒有失去尊嚴,反而從未放棄追求財務獨立的那一天。」
然而,至善基金會社工督導林書玄認為,對大多數經濟弱勢的都市原民而言,穩定租屋比長期負擔房貸好,可以避免壓縮生活品質。王增勇則認為,依賴市場機制難以解決租屋歧視,若政府能增加供給、租金補助的力道,並在設計上兼顧原住民集體性居住特性,甚至立《租屋反歧視法》,才能回到結構面解決原民和弱勢者的居住困境。
59歲的林金勳雖仍過著房貸人生,但走過40年的租屋流浪,她終於不必再看人臉色。她希望在最基本「住」的人權上,更多都市原民能不必像她一樣辛苦。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