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Miru/一本書跟一間消失的出版社

每一本書的書背最下方都會印著出版社的商標。
開書店的一開始,我對認識出版社很不熟悉,因為以前買書只要去喜歡的書店就可以了,找到喜歡的書只要看錢夠不夠,其他的事都不是身為讀者需要去勞神的。
最近整理了家裡一部分的書,放到自己設計製作的書架,形成大面書牆。這些書搬下又搬上需要分類時,跟以往不同的是,我能清楚大部分的出版社了,這或許是開書店訓練出來的。
然後認出這些出版社也就代表著,對每家出版社所保持的出版方向有所印象。出版這個行業是挺微妙的,出一本書是為了經營公司,或者說出一本書也代表某種眼光、代表某個著重的領域,這跟任何一種製造業的廠商是不同的。
我想從讀者的角度去談談心中喜愛的出版社,這也是對這家消失的出版社一個遙遠的致意。
一本談「身體」的書
有時候我們會說,出版不若當年了,有時候也會說,現在的出版活力真是無奇不有。這是兩相矛盾的話,是好也是不好。當我拿著手上這本《享樂的藝術》時,確實可以有一點對過去書本的悼念,或是對現在的出版也有一點欣喜。
《享樂的藝術》這本書我讀了一陣子了,但有時候反覆又重讀著某一篇章,書的標題寫的是「欲望的快樂科學」,不過這本書談到快樂的成分其實並不多。如果說過去的出版跟現在有什麼不同,這本書如果是放在現在出版,可能會有些不合時宜。但如果這本書真的只是在談「欲望的快樂科學」,應該是會相當受歡迎的。
這本書作者是米歇.翁福雷(Michel Onfray),現在我可以在網路上查到很多他的資料,但他已經老了,不是書本扉頁照片裡那位年輕人。書的開頭是一個訪談,作為一本翻譯書,本可以買好版權就直接翻譯成書,但他們特別地採訪這位作者,再收錄於書的前頁。我很欣喜讀者有這福氣,可以讀到這樣為台灣讀者所安排的編輯工作
這篇訪談,正是直接切中了作者在實現的理想跟他的思考。他說:「大學不是一個教人思考的地方。」所以他創辦一所學校,企圖擺脫複製社會系統這個體制,回到真正的哲學思辨跟學習。
然後他開宗明義地說自己的認同與喜愛的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這篇訪稿很精采,如果要進入作者的享樂哲學,這是很好的安排。
書一開始,作者先坦誠自己的道德系譜,從崇仰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到作者自己身體被送上救護車的生死經歷談起。這本書實際的內容,就是認真地談身體,所以說不是談享樂、談快樂的,書裡大部分其實是真實又不舒服的身體。
談身體在東方常常是缺乏的、談感官則是輕輕柔柔地避諱而不真實。處在哲學思考的位置,有蘇格拉底、奧古斯都、笛卡爾,討論身體的反應跟哲思之間的關係。身體感的盧梭、尼采,在翁福雷的筆下,不單單是呈現思考上的模樣,也呈現這些哲人對自己的身體是如此困惑,身體的欲望是一種驅使、也是思想的動力,搞不清楚是誰驅動了誰。
談身體談到了天使、嗅覺氣味,身體牽涉到偏見,鼻子當然也可以聞出貧窮的氣味。作者要推崇喜愛的伊比鳩魯學派,就得從此道德本身說起,切入欲望的享樂,是很心安理得地談享樂。
這本書的插圖也是一個絕妙,幾乎每一頁都有很精采的插圖或是名畫輔佐,我心裡都會想著「這些畫的版權費呢?」書裡談到「蘇格拉底之死」,就附上一幅《蘇格拉底之死》油畫,封面則是經典代表《享樂的花園》的局部,光是看這些圖畫,就很滿足呢。
書的最後,翁福雷用自己心肌梗塞的經歷做了結尾。肉體是肉體了,死過的人當然知道,活著的肉體內是什麼優先驅使生命意義的動力。
總歸,這本書的腦袋非常地精采,但很可惜翁福雷的書翻譯成中文的真少,雖然他寫了50多本書,我們也只能乾巴巴渴望著讀不到。
一份給邊城出版社的感謝
這本身體感的書,讓我細細觀察了一間有趣、卻已經消失的——邊城出版社。
過去的文青應該都知道沈從文的《邊城》,我們姑且用這心儀的書名去連結這家出版社。
邊城出版社出過不少本身體感的書,包括《氣味》、《雙重火焰:愛情與欲望的幾何學》、《牙齒的故事:圖說牙醫學史》,還有一本精采的《自慰 : 恐懼的歷史》,如果能找到這本書的話,可真是欣喜。
邊城出版社也出了不少本書蟲的心頭愛,《幻想圖書館──十二面相怪人的十九篇不可思議閱讀》,寺山修司寫的,算是絕版逸品。《嗜書癮君子》又是另一款愛書的趣味小書。然後《逛書架》系列兩本,嚴選了幾位名人作家的書房,楊澤、張大春、馮光遠、阮慶岳,幾乎是滿足了偷窺人家書櫃的欲望滿點之作。可惜的是我只有得手一本,另一本《逛逛書架》缺憾的沒有。
對書蟲的愛好,邊城出版社又貢獻了《書鏡中人:波赫士的文學人生》、褚威格《昨日世界》、《作家們的威尼斯》,都是有分量的好書。
當我把邊城出版的這幾本愛書拿出來排列拍拍照時,總是恨不得蒐集更齊全一點。站在書店從業者角度,我得再次重申,好書真的是難得有,在現世代,書的出版量更少、刷過的存在時間更少,絕版消失得更快,這幾本書是舊了,但閱讀價值愈陳愈高。
細細檢查書的出版資料,當年在邊城出版社工作的人,現在其實仍然散落在出版界內,持續為出版貢獻。我想在這裡獻上一枚小小讀者的謝意,謝謝你們當年編輯出版這些好書。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陳朗熹/「200萬+1」的8張容顏

6月9日百萬人反送中遊行、6月12日佔領金鐘集會過後,香港政府將抗議集會定性為暴亂,特首林鄭月娥6月15日召開記者會,態度言論引起社會極大不滿,導致隔日的遊行人數再創200萬人歷史新高。遊行後眾人在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外聚集,7點左右,幾條要道站滿人群,連儂牆、天橋、添馬公園都是人海。人們高舉雙手鼓掌、互相打氣,高喊「撤回(條例)」、「(林鄭)下台」等口號。 6月16日的香港,是一個全新的香港。雨傘運動後社會的疲乏、沉鬱、壓抑,似乎消散人們不懈的吶喊聲中。香港的社會運動再次打開了一種全新的想像方式,沒有大台、依舊有同路人。街頭的默契、平和的佔領,香港人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政府,過去的兩年社會並不平靜,香港的未來要由人民自己掌控。 除了200萬人的畫面,6月16日的遊行細節亦十分打動人心。人們正用各自的方式,帶著新的想像、疲憊的真心、不滅的希望,參與個體與威權的抗爭。每一個人都是香港的英雄,每一個人的身影都值得被記住。 我們與走上街頭的香港人聊了聊。他們是誰?為什麼走出來?想對政府說什麼?歷史會記住這一天,黑衣與白花,匯聚成香港今夜最明亮的星海。 1. 張小姐/28歲 Fill 1 #我想說:不撤回,不撤退。 在網上認識的朋友們,大多數人之前都沒有見過面。我從家裡帶來了1、2千張白紙,都不是特地去拿的。原本打算摺完後派發,來了才決定現場教學。昨晚(6月15日)有人犧牲自己,我們想要連結大家。 2. 莫小姐、鍾先生、曹先生/30歲左右 Fill 1 #我想說:登記選民,改變命運。 我可以不走出來,在家打遊戲機。但如果不夠票,不走出來只會「挨打」,這不是一個長遠的方法。 剛剛在宣傳的時候,一位4、50歲的阿姨說以前自己不關心香港政局,最近看到很多事,要靠自己投票,終於意識到要改變建制派操控選舉,一定要做一些事。 有一群20歲左右的台灣年輕人專門過來支持我們,特地飛過來,好感動,知道我們香港人經歷的事,是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的。 我是這兩日開始自發做宣傳登記選民的事情,叫身邊朋友出來幫手。雨傘運動以及之後很多事都有關注,這幾天的事不能再坐視不理。星期三(6月12日)集會沒有出來,今天再不出來,沒有下一次了。 3. 王小姐/54歲

滕西華/公器還是公審?「報導殺人」無法承受之重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大芝 社會討論度極高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差別殺人犯的妹妹,對著緊盯家屬不放的媒體喊出了這個問句,如同刺進大家心底,令人震憾。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當中的「你們」,指的其實不僅是「媒體」,更是「我們」和「我們的社會」。 這句台詞,在我腦中勾連起無數曾因「報導效應」,讓悲劇事件加乘上演的案例, 2008年發生在日本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是最典型、亦最慘痛的一件。 傳播外溢效應的殺傷力 當年,秋葉原殺人事件發生在人潮洶湧的正中午,造成7死10傷,震驚日本。新聞媒體與社會在事發後,對事件加害人及其家人,鋪天蓋地、形同獵巫的瘋狂追蹤報導,恐嚇電話不斷,甚至出現加害人母親是「虎媽」才會養出無差別殺人犯的推論與質疑,最終使得加害人母親承受不了壓力崩潰住院。之後父母離婚、父親與弟弟辭職隱居、不斷搬家、家人朋友一一離去。 悲劇的頂點發生在事件的6年後(2014年),加害人已經伏法,然而,他的弟弟從此再沒有自己的名字,只剩「殺人犯的弟弟」這個社會標記的身分,即使努力想要重新生活,仍然無法擺脫烙印與社會的異樣眼光。他最終選擇自殺,在28歲這年,讓自己成了秋葉原事件的第8名死者。加害人家人們承載不了媒體與社會的公審,成了另一個在這事件中,被毀掉的家庭之一。 「加害人的家人,是不能和一般人一樣擁有幸福!」是弟弟最後留下的遺言,受到媒體大量引用。他用生命來抗議社會用另一種方式,無形的「行使私刑正義」。 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報導社會重大案件本身有錯嗎?以我擔任多年電視台新聞自律暨諮詢委員會委員的經驗,必須持平說,媒體本身也有許多掙扎與反省。如媒體已開始改善,在報導刑案時,提醒記者不應任意稱嫌疑人為「精神病人」;或使用網路來源影像時,要盡量查證。但這樣的反省或謹慎,經常都比不過一則誇大、或是聳動報導傳播效應所帶來的「加冕」。閱聽眾一邊罵媒體獵殺噬血,卻一邊收看,不斷增加點閱率和收視率;網路社群興起後,推波助瀾、無遠弗屆,傳播的外溢效應更不斷加乘、停不下來! 傳播的外溢效應如同社會公審的氛圍,無法承受的,不僅只有加害人的家庭,其後勁殺傷力,讓受害者更加的悲慟,甚至可能製造更多受害者與被摧毀的家庭。以秋葉原事件為例,案發後,日本出現大量「模仿事件」的犯罪預告,事件發生後的2

多休假、多保障──五一勞工大遊行

「啊~領無薪水啦;啊~頭路沒去啦~」 ,由全台灣各工會團體共同發起的「五一行動聯盟」,今年(2019)五一勞動節以「多休假、多保障」為主題,逾6,000勞工無畏風雨走上街頭,針對休假、非典型勞動、低薪、責任制等社會關注的勞動議題提出9大訴求 增訂國定假日 產假90天 推動「長期照顧安排假」入法 勞保年金維持現制,建立基礎年金,4人以下強制納保 勞動基準一體適用,廢除責任制 反對非典型僱用,派遣直接轉正職 反對罷工預告期,廢除集會遊行法 保障工會參與,設置勞工董事,利潤公平分配 反對《教師法》修惡 。 遊行隊伍在總統府前凱道集結,繞行勞動部、立法院後返回凱道,以改編歌曲、行動劇等表達勞工心聲,最後將用養樂多空瓶完成集體排字行動,並以水火箭向總統府發射訴求後結束。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攝影/余志偉) Fill 1 勞團在凱道前演出「媽祖叫恁不通擱眠夢」的行動劇,諷刺目前各政黨可能有意參選的總統參選人,不顧勞工權益。(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鄧毅駿) Fill 1 (攝影/余志偉)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