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真的假的?想同化「恐同者」,最好「別講大道理」?

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國家,很多人要開心結婚去,不過,確實部分的人會感到「恐懼」,他們為什麼會害怕?遇到這種狀況,我們該如何讓他們放下恐懼?
同志不是病,恐同也不是病
1969年心理學家喬治·魏堡(George Weinberg)提出「同性戀恐懼」(homophobia,簡稱恐同)一詞,當時「同性戀」去病化正要啟程,心理學研究反過來探討為什麼有人會對同性戀這麼排斥。
學者發現,恐同就如社交恐懼、害怕昆蟲等非理性的懼怕症狀,這種懼怕可能傷害心理健康,也會影響和同性家屬、朋友的互動,但「恐懼」本身並不算一種疾病。
近年更多學者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對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偏見而產生的厭惡或排斥」,提出了「異性戀主義」(heterosexism)來取代「恐同」,以便更清楚地描述這個現象。學者認為,異性戀主義是將異性戀視為比較「正常的」、「符合美好人生價值」的族群,貶抑其他(如同/雙性戀)族群以合理化自我的價值觀,與種族主義創造族群偏見的脈絡相同。
怎麼和恐同者溝通
那我們要如何同化恐同者、讓他們放下恐懼呢?重點在於「不說理的技巧」。當雙方處於對立狀態,溝通的有效與否,其實與道理無關,更重要的是彼此的關係。
我們可以先從生活經驗、專業、家庭背景、職業等等,找到雙方的共同點,選定談話的切入角度。例如,因為不夠man而被同學笑、因為辦婚禮而與另一半吵架、因為與父母觀念不同而家庭不和⋯⋯等,從這些經歷切入,才能創造同理的可能。
當建立起彼此溝通的模式,跟成功經驗後,我們再漸漸提供對方更多元的面向、更豐富的資訊,讓他們理解同性戀。
國際不再恐同日的意義
5月17日台灣同婚專法通過當天、也是「國際不再恐同日」。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世界衛生組織(WHO)1990年5月17日將同性戀從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中刪除,希望透過「國際不再恐同日」的設立,使大眾知道同志可以健康和快樂地生活、不會對別人的生活構成影響,令人不再恐懼同志。
(諮詢專家/精神科專科醫師徐志雲)
致報導者們——Mini Reporter使用說明書

Mini Reporter本月起登場,從《報導者》過去關注的議題出發,針對科學、社會、人文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及背景,進行短篇報導,你可以這樣使用它:

等車、等人、午休空檔,花60秒學一個知識。
做為閱讀《報導者》專題延伸的「腦力補充」。
當成推薦給還不習慣閱讀《報導者》長文的親友「伴手禮」。
和《報導者》記者一起共筆,歡迎舉手發問。
請大家一起響應「真知識抗假訊息」的運動。

針對《報導者》過去的專題報導或深度文章,有任何想知道的相關小知識,歡迎來信:contact@twreporter.org提問,請在主旨註明【我要提問Mini Reporter】,我們會選擇合適的題目解答。(也請體諒我們人力有限,問題若未經採用即不回覆喔。)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