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石芳瑜/跟著「世界閱讀日」的小旅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4月23日訂為世界閱讀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原因是這一天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與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兩大文豪過世。鼓勵年輕人多多讀書,貢獻才華與知識,期勉中老年人去日苦多,讀書增廣見聞,不失為好消遣。
這幾年文化部也大力推廣,今年(2019)主題為「走讀台灣」,大概是因為「行千里路,讀萬卷書」這句話太深植人心了,所以讓「走」與「讀」來個知行合一。這次更是全國地方文化機關加上各地書店,一起總動員,把閱讀日的時間拉長,從4月19日到5月12日,推出了100條走讀路線。
我因為是友善書業合作社的理事,年初又收掉了自己的書店,於是自告奮勇地擔任這次活動書店的總召。想來書店真的挺厲害,在不算太長的時間裡,共計超過120個單位共襄盛舉,大家提出書單,有超過80家書店參與書展,100場以上的活動,包括:32條走讀路線(40梯次)、62場講座、4場地方市集(超過50個單位),還有多家書店規劃了「一日店長」。
100條走讀台灣路線
這次的重頭戲「走讀」,個人覺得陣容最華麗的,當屬嘉義幾家書店聯合推出的「走讀阿里山文學地景」5月1日到5月2日兩天一夜活動。第一天以《越過山崗:阿里山森林鐵路的故事》為導引書,帶領民眾認識阿里山森林鐵路。第二天大清早先搭乘小火車去看阿里山的日出,稍做休息後,以當地人陳月霞老師的《阿里山物語》為走讀導引書,引領民眾走入阿里山的文學地景。
我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則是台北市「左轉有書」推出的「走讀台灣民主:社會亂源基地一日遊」,一路走訪幾個NGO團體;而新北市以東南亞為主題的書店「燦爛時光」推出「哈囉哈囉小馬尼拉:走讀台北中山小菲律賓移工聚落」及「台北車站旁的印尼etc.:走讀台北車站小印尼移工聚落」共3條走讀路線。這些路線不只見證台灣(台北)的發展,也展現台北是一個包容多元的國際城市。
而這次桃園地區更是了不起的團結大串聯,浩浩蕩蕩推出了5條走讀路線,包括了由「毛怪和朋友們」介紹桃園市的「老城故事」、山豬窩的「走讀日子:漫漫讀」帶領大家走進桃園的老眷村。瑯嬛書屋、天河書屋和小兔子書坊帶則大家來趟「水路行——中壢平鎮歷史巡禮」。而「晴天好好讀——橫閱大漢溪」由晴耕雨讀和天井逅書這兩家位於大漢溪兩側的書店,在午後隨著在地人的指引,閱讀在地作家的作品。「翻閱龜崙,品味龜山」,是由焙思書房和新星巷弄書屋,共同帶領大家認識龜山的歷史發展。
新竹有筆耕小書店的「竹塹的水與文」帶大家走讀老新竹水圳和一些文化資產;藍鵲書房帶領大家「閱讀北埔建築之美」,並體驗手作絹印北埔建築衣服,以及下午茶。或者書店的「旅讀計畫:食物溯源北埔篇」,則帶領大家體驗在地的餐桌、認識田區生態。來到苗栗,則可以跟著掀冊店走讀苑裡地景「讀萬卷書,行苑裡路」。
中部地方,我的故鄉,台灣內地山縣南投的藍城書房規劃了兩條路線,共6梯次:「走讀船山」以埔里盆地入口的船山為走讀場域(此地有大馬璘文化、巴宰族文化的蹤跡),帶領民眾深度認識船山豐富多元的人文與自然資源;「走讀藍城」則帶領民眾走入位於眉溪水尾的籃城農村,了解水圳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和社區產業,進而思考台灣農村的未來。此外,還有「山里好巷」的「山林走讀——走讀霧社高峰山」,以徐如林、楊南郡撰述的《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為讀本,帶領讀者親自走訪能高越嶺道山林開拓史中的其中一段。參加者行前閱讀《能高越嶺道》 一書,4月21日參與山林走讀行程時,在行程中分享個人心得。他們也鼓勵參加者以此行經驗繪圖或寫詩文,參與「山林與我」創作。真是既有高度,也有難度的旅程。
台中以天文為主題的仰望書房,結合樹和苑和新手書店,規劃了「城市中的科學與人文」,一起散步台中市。最擅長散步的「清水散步」則帶大家「漫步在清水老街、探尋牛罵頭古文化」。
歷史悠久的彰化,由知文堂規劃了「悅讀鹿港+手讀鹿港工藝講座與體驗課程」的走讀加工作坊;「有此藝說」則帶大家「走讀寶藏寺:從閱讀古建築到親手搭作」,都是手腳並用,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旅程。
台南的時之河書屋規畫了「安平五四三」走讀,一條走舊城區,一條走運河周邊,不單吃小吃,也順便來趟台南的深度之旅。熱情的屏東紅氣球書屋,則推出「城市走讀」帶大家認識恆春小鎮,走看恆春的老街和老城門。
台灣的東海岸花蓮,這次由雨樵懶人和孩好,推出了上午和下午兩條走讀路線,上午是「親近大自然:鯉魚潭自然生態野趣」,下午則是「花蓮港巡禮:白燈塔閃爍80年、鳥踏石離鄉30年」,如果一口氣參加兩場,就能體驗很不一樣的花蓮。
世界閱讀日的活動還跨出台灣本島,來到離島澎湖,由鶵鳥藝文空間所舉辦的「走訪七美島,帶領學員進行觀察與寫生」,也是深入當地自然地理的一次走讀。
如果像我一樣平常四體不勤,這次全省也有60多場講座,其中以宜蘭地區講座規劃最為完整。除了認識漁村,還有語言、飲食、同志、東南亞等議題。
跟著書店去旅行
講座之外,還有可愛的一日店長活動。像是「季風帶」這家東南亞為主的書店邀請作家陳栢青來當一日店長。另外,竹北的「朵朵森林」繪本屋也邀請台中的繪本書店「晨熹社」的成員來當店長。這次木馬出版社也和友善書業合作,剛出新書的作家張惠菁一口氣走訪4家書店,舉辦座談活動,包括台中的新手書店、嘉義的勇氣書店、竹北的或者書局,以及台北赤峰街的浮光書店。我去參與浮光這一場,聽她說書談音樂,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4月下旬我到台南,參加「時之河」舉辦的「河邊書市」,這家書店在運河邊也是小型的「運河博物館」,第一次辦市集,雖然還不夠盛大,可是和「唐恩」以及「烏邦圖」的店長聊天,也是非常愉快。時之河當天下午正在舉辦講座,市集結束後,我去了一下「烏邦圖」,這真是一家美麗的書店。
Fill 1

新營「曬書店」一角。(攝影/石芳瑜)

隔天中午過後我往北走,來到新營的「曬書店」,雖然錯過前一天的活動,到的時候人也不多,但是書店人員表示,平時會有一些團體借用開讀書會。店裡的書也很多,是新營目前唯一的新書店。這些小書店雖然經營辛苦,但總是用盡各種方法讓書店維持下來。
接著搭台鐵來到嘉義,車站不遠的嘉義文創區有一家「勇氣書房」,老闆秀蘭是第二次搬遷,我去的時候,由張哲翰主講的「吾名嘉義——具有『嘉義』特色的原生植物們暨台灣原生植物的故事」正在舉行,現場爆滿,晚到如我已經沒有位子了。我看秀蘭一個人忙顧店還要做飲料,不過她說平時還好,假日才會比較忙不過來。書店布置雅緻,我看到店裡賣手染衣服,居然忍不住買了一件。
旅行之必要,閱讀之必要,偶爾可以出國一趟,但是好好了解我們腳下的土地便知,生活可以不必在他方。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