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體檢蔡政府勞動施政1】非典就業保障卡關,推動工會不能只靠發錢

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除了《勞動基準法》因應2015年每週工時縮短為40小時,在立法院從2016年到2018年間進行了兩次配套修法,引發「一例一休」政治風暴之外,其實還發生了兩件社會大眾關注的勞資爭議事件:華航空服員與機師分別在2016年6月與2019年2月發動罷工、派遣工李明彥在2018年10月底持鐵條攻擊台北市勞動局長賴香伶。前者,是台灣集體勞資關係的新發展;後者,則是台灣勞動派遣氾濫下的惡果與不幸。
雖然這幾年台灣的失業率近兩年一直維持在3.7%,大約是近19年來的低點,不過勞動市場的低薪與就業不穩定,這兩個因素所凝結成的過勞,一直是一個難解的困境。根據主計總處人力運用調查報告,2018年的非典型就業人口
指企業為了節省成本而雇用的非正式工作人員,包括部分工時勞工、臨時性勞工或人力派遣。

達到歷年新高的81.4萬人。另外,在零工經濟風潮之下,以「居間關係」被吸納入各種App隨選平台的獨立勞動者,大量從事載客、送餐、送貨或居家清潔等工作,這類新興的勞動族群尚沒有納入政府所統計的非典型就業人口當中。

蔡總統的任期,很快地只剩下最後一年,選前所承諾六大勞動政策到底有無落實?以下將就「非典型就業」與「工會發展」這兩個部分加以檢視。
勞資沒交集,派遣專法難產
其中有關「立法保護非典型勞動」,蔡總統承諾定訂勞動派遣之專法,讓同一職場內從事相同職務或工作的正式員工,能夠同工同酬,並從公部門減少派遣勞工做起。有關部分工時勞工的平等待遇,則宣誓定訂「部分工時勞工保護」相關立法,改善勞動條件與社會安全不足的情況。
然而,勞動派遣專法制訂,迄今仍不見踨影。
事實上,勞動部在2001年即已開始研擬草案,也翻譯日、韓等國的《勞動派遣法》,甚至連中國都在2008年起實施的《勞動合同法》當中增加有關勞務派遣的條文,研擬時還與台灣勞動法學者交流徵詢意見;勞動部這10多年來,亦舉辦了無數場論壇與座談會。足以顯見,勞動派遣專法的立法與否是政治決定問題,而不是專業問題。
勞動派遣專法制訂卡關,一方面,是某些勞工團體認為這有讓勞動派遣就地合法之嫌,因此反對;另一方面,雇主團體以妨礙產業的彈性運用人力為由,同樣反對。因此,歷任勞動部長都將此專法視為燙手山芋。但也正因為如此,勞動派遣在台灣如潮水般毫無節制地泛濫。
專法推動困難,勞動部轉由採取補破網的《勞基法》修法方式,今年(2019)4月26日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了「派遣公司不得與派遣工簽訂定期契約」、「要派單位欠薪,派遣勞工可向要派單位請求」等《勞基法》修法條文,但這可說是最低限度的保障而已。
勞動部在2009年頒布的「勞動派遣權益指導原則」當中即有相關類似規定,不過因為欠缺法定強制力,對派遣公司與要派企業根本毫無作用力,沒有人把這部指導原則當一回事。《勞基法》修正通過,算是稍稍回應蔡總統對非典型勞工保障的承諾而已。
其次,在公部門逐漸減少使用勞動派遣的政見承諾上,2018年7月行政院宣布將於2年之內將公部門7千多位的派遣工歸零,這算是中央政府作為雇主,宣示不再使用勞動派遣的重大政策決定,值得肯定。過去,許多派遣公司的第一桶金,就是從政府勞動派遣開始撈,然後逐步擴張到民間企業。不過,這7千多名政府派遣工是否會換湯不換藥、轉成自然人承攬,仍然值得後續觀察。
至於,有關「部分工時勞工保護」的相關立法,尚在草擬階段,政府僅有不斷地透過修正「僱用部分工時勞工應注意事項」
勞動部於2016年8月16日、2017年1月6日修正「僱用部分時間工作勞工應行注意事項」,最後一次修正為2018年5月17日配合《勞基法》修改。此外,勞動部並於2016年9月8日訂定「部分時間工作勞工勞動契約參考範本」,供各界參考。

,來宣示性保障部分工時勞工權益。例如:特休、婚、喪、事、病等休假依比例給予,產假依曆給予8週等,不過落實度可說相當、相當低。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國法律在僱用部分工時者時,並沒有強制約定「每週最低保證工作時數」,造成雇主任意調班的權限過大,讓部分工時勞工的許多休假與加班權益淪為空談。

勞動三法不修,靠給獎金能增加工會?
蔡總統的六大勞動政策當中,亦針對「公平的集體勞資關係」,提出要逐漸提高工會的涵蓋率,修改《工會法》、減少不合時宜的限制,促進工會組織真正的自由化。這部分又做到了嗎?
台灣工會生態很詭異,以代辦政府勞健保業務的「福利型職業工會」發展蓬勃、但能代表受僱勞工與雇主協商的工會組織率甚低。2018年底統計,職業工會有4,161家,約269萬人,企業工會僅有900家,約58.5萬人,由此可見,以與雇主協商為目的而成立的企業工會會員,僅佔台灣受僱者約900萬人的6.5%。這是世界上少見、超低的工會涵蓋率(或稱工會密度)現象。
有關工會組織、協商與爭議行為的《工會法》、《勞資爭議處理法》、《團體協約法》,即簡稱的「勞動三法」,在2011年經歷全面性的重大翻修。其中,對提升台灣工會組織率最重要的規定是:企業內勞工,只要有過半數加入企業外之產職業工會,該產職業工會就能取得與企業雇主協商的法定地位。這等於是讓一灘死水的工會組織發展,在既有的企業工會之外,注入了一股新活水,這股新的勞工團結渠道,也主導了最近兩、三年來的集體勞資關係。除了2016年、2018年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與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主導的兩次罷工,有更多醫師、護理師、派遣工、社工等職業的勞工,為了與雇主協商而加入產職業工會,讓產職業工會代表他發聲。
然而,面對台灣工會發展新一波的動能,勞動部的做法卻是相當有限。首先,勞動部在鼓勵既有企業工會組織率的擴大上,甚少著墨在制度性的改革。最明顯的,對於台灣現有、幾乎是全世界最高的30人籌組門檻,勞動部竟連公開的修法討論都不曾有過,僅在今年4月推出「組工會、發獎金」策略。新籌組工會,就發10萬元獎勵金;2年之後工會人數若達可加入會員數一半、再發10萬元。這種做法,對實際有運作的工會,根本杯水車薪,甚至還可能引來「工會黃牛」以人頭詐領獎金。
其次,在受雇者參加企業外產職業工會方面,國外早就法定保障「入廠權」
美國企業外的產職業工會,依法可以在工會投票前一定期間,進入該企業內之公共空間舉行說明會,雇主不得拒絕干預,也不能單獨面談員工強迫其投票意願。

;但在台灣,連委託該企業員工,將工會文宣放置到員工個人信箱,都被企業視為侵犯企業私有財產。在國外,工會如向政府報備,企業必須允許工會人員入廠,在一定的時間與地點進行諮詢與宣傳。相較之下,台灣的企業外產職業工會的發展,光是立足點,就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另外,由於企業外產職業工會的出現,使得企業勞工有企業工會、廠場工會、產職業工會等多重選擇,也讓台灣進入準多元工會的狀態。其實世界各國都是多元工會,即使日、韓是企業層級工會,企業內也是多元工會,3人就能自由籌組,更遑論歐美的產職業工會根本無法單一。
各國政府為了解決多元複數工會的代表權,都有訂定一定機制。美國以投票強制產生單一代表、日本以實力原則各自協商、韓國則是依比例產生協商代表,如發生爭議,都是由獨立機關裁決。反觀台灣則是由地方縣市政府勞動局自行處理,造成勞勞之間的爭議不斷,非常不利現行各類工會的發展。
勞資會議增加,但恐淪表面功夫
另外,在推動「員工參與公司治理」上,除了既有法律規定「勞方代表透過工會推派,無工會則由全體勞工推選職工福利會、勞資會議等各種委員會」,這2年來,勞動部對於加強勞工參與公司治理,幾乎毫無進展。
雖然舉行勞資會議的企業家數持續增加,但許多是應付政府要求、想申請聘僱外籍勞工與申請上市上櫃的企業所為;此外,近來《勞基法》工時修法後,規定加班、挪班同意權都必須舉行勞資會議,造成從2016年底,進行勞資會議的企業從6.6萬家,暴增到2018年底的9.8萬家。甚至有傳聞,這造成企管顧問公司的「作文比賽」業務量大增,至於實際上是否有以民主、公平、公開方式,由勞工推選代表、參與公司治理則無從得知。另外,早有相關團體建議,上市上櫃公司因吸收大眾資金,具備社會公益性,應該強制增列一席勞工董事,以強化公司治理。但在企業與政府經建部門的反對之下,連進入檯面上政策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非典型就業的不穩定性與零碎化,最需要勞工之間的團結,不過,台灣長期以企業工會發展為主的思維,早已經無法因應。因此,政府在政策上,如何創造出一個對產職業工會友善發展的土壤,或是促使非典型勞動者自行籌組勞動合作社,自力承接業務,自立自主掌握營運,這些都是新勞動時代的新挑戰。

好報新聞來源: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賴鐸洋/明日記憶1

在個人認知中,一件攝影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內心深層人格特質,如同一面鏡子,不過,並非單純透過觀察一個人的外貌、短暫的交流與外在樹立的形象那般易於察覺。 它必須藉由長期交談或觀察與相處所累積而來的分析才能加以判斷,藉由口述者與介紹者的角度,運用詞彙的力量加以描述,才能使觀賞者在短暫有限的時間下體會作品中所散發的真實含意。 有些作者拍攝作品依賴的是自身的潛意識直觀本能,或對於自身沉溺的喜好即興取材;有的作者採用目地探討性的長期追蹤、融入環境來觀察已發生的現象與現況,往往需花費長時間的累積來建構作品;更有些無需理由也並不需謹慎的思考,凡事皆以放鬆心情與隨遇而安的態度,於生活中產生的奇趣現象加以捕捉。 另外一部分,則是為了創造與突破既定的攝影認知、開創新的視野帶領讀者透過未曾思考過的角度去面對嶄新的理念傳達。 我接觸攝影時,已是10年前的往事,當時相關的攝影作品除了藉由國外留學資源去探索國內未知的一環,不然便是想盡辦法透過管道購買書籍,研究外國世界影像發展與脈絡。只是台灣的出版業並不在乎發展與提升,一切皆以銷售數字為基本考量,能夠閱讀的來源因此相當受限與狹隘。 從未擁有豐沛資源的我,只能藉著自我摸索與強烈的企圖心,克服言語不通的障礙,想盡辦法接觸未知的領域,也藉由實務取材拍攝,不斷累積經驗與揣摩找尋屬於內心鍾情嚮往的攝影定位。 我開始探索內心,也不斷試問自己,如何取材?以及自己到底是誰? 然而「記憶」對我而言有種無法割捨的牽絆,透過拍攝的過程影響,也牽動日後所產生的軌跡。 Fill 1 Fill 1 Fill 1 Fill 1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圖文故事】在民主女神的注視下,從歷史縱深反思六四30週年

香港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林榮基在6月4日晚上,到自由廣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晚會呼籲,要大家在思考六四運動時,不要只反思運動本身,而是要去思考,為什麼中國可以專制千年?30年來都沒有反思出新東西,因此六四運動不能只是單純以單一事件看待,而是應該往前推,必須關注中國幾千年來的專制問題。 林榮基認為,幾千年的專制政權和文化息息相關,「我們文化是不是出了問題?我希望香港和台灣、中國的朋友可以從這個角度思考,我認為這才是對六四的真正反思。」 主辦單位華人民主書院表示,六四死難者數以千計,30年來沒有官員負責,連家屬弔祭都不允許。六四後,中國「有經改、無政改」,造成貪官橫行,人權掃地,「我們不僅要追究屠殺罪責,更要抗議進行中的人權壓迫。」 「中國能否由獨裁走向民主,將決定台灣乃至人類文明的命運。台灣人李明哲為聲援中國民運,雖失去自由仍持續在獄中抗爭。我們不能自掃門前雪,必須主動聲援中國、港澳民眾反抗專制的努力。」 「近年來,中國一面加強武力威迫,一面多方滲透利誘,向我們推銷『只有一國、沒有兩制』的『九二共識』。為了自己和下一代的未來,我們必須堅守 國家 主權,貫徹轉型正義,強化民主防衛。」 Fill 1 Fill 1 自由廣場上巨大的坦克裝置藝術。 Fill 1 自由廣場六四晚會現場。 Fill 1 一名老人在自由廣場拍下紀念天安門事件的海報。 Fill 1 一名參與者舉著寫著「毋忘六四」的血衣。 Fill 1 Fill 1 銅鑼灣書店老闆林榮基。 Fill 1 前解放軍軍官李曉明(右一)。 Fill 1 自由廣場上參加晚會的民眾。 好報新聞來源: 報導者 想要收到更多新聞、工作、兼職資訊,歡迎訂閱工作好報!!

長榮空服員vs.華航機師罷工 6個問題看懂關鍵差異

Q1 長榮空服員罷工8大訴求中,長榮公司強硬表示「禁搭便車」和「勞工董事」絕不退讓,甚至第一時間就以「勞工董事」罷工訴求對工會提告。但相對的,華航卻有勞工董事,勞工董事為何是長榮的紅線? 華航設立勞工董事,源於其官股近半、比照《國營事業管理法》35條規定,至少五分之一的席次由主管機關聘請工會推派代表擔任董事,勞工董事的權利義務和其他董事相當。不過,過去國營企業工會多由資方輔導成立、普遍關係「融洽」,替勞工權益把關並發揮關鍵的影響力較受質疑。 關於長榮這類民營公司,過去《證券交易法》修法時也曾提出增設勞工董事相關規定,但修法未果。目前,民營公司僅有「獨立董事」 即不在企業任職,與經營管理者無重要業務或專業聯繫,可對企業事務做出獨立判斷的董事。 ,沒有勞工董事的法源依據。 長榮董事會僅有6席一般董事、3席獨立董事,若釋出或增設一席董事給工會,即可能對董事會決策有影響力,這是長榮資方不惜提告反制工會、堅決不開放勞工董事席次的主因。 Q2 雖然目前台灣沒有法律要求民營上巿公司需設勞工董事,但只要該公司董事會同意,也可以設立勞工董事。 以德國為例,在二戰後,大企業開始設立勞工董事,最早也是勞資雙方協商出來後,才慢慢藉由立法去完善勞工董事的制度,像是BMW等大公司都有勞工董事。1998年,德國勞工董事制度確立50周年時,有很多研究指出,大部分資方團體都認為勞工董事參與管理是好事,對於增強員工向心力是有幫助的。 不過,德國企業的董事依職權區分「管理董事」、「監督董事」等,在職權分工上規範得相當明確和精細。台灣未來若要讓民營企業的勞工董事明文入法,權利義務也應討論。 Q3 華航機師罷工時,交通部一開始站在第一線斡旋,勞資5度協商達成共識後,才由勞動部次長劉士豪出面宣布結果。長榮空服員從罷工投票開始時,行政院即指示成立專案小組,交通部處理疏運、勞資爭議則由勞動部處理,為何有這樣的差異? 主要在於華航仍是官股近半的「半國營企業」,交通部能以「大股東」身份插手;但長榮是百分之百民營公司,過往飛安紀錄算是國內航空業的優等生,交通部民航局現有的政策工具,例如航權分配,都是看飛安與服務,沒有一項評分是與勞資爭議有關,交通部沒有政策工具可以逼資方上談判桌,因此長榮空服員罷工,從一開始就由...